丹阳市文物保护又添新活力

核心提示: 保护并及时修复、开放我市文物古迹,既免去了“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寂寞,更使得它们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用自身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焕发出令世人惊艳的风采。

岁月长河滔滔,凝聚古人智慧与文明的历史文物在风刀霜剑之下,难免容颜沧桑。保护并及时修复、开放我市文物古迹,既免去了“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寂寞,更使得它们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用自身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焕发出令世人惊艳的风采。

张家大院

 

 

文物保护

技防、人防同出力

丹阳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的美誉。我市文保单位主要分碑刻、建筑、遗址、宗教等类型。目前,我市共有121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1处,江苏省文保单位9处,镇江市文保单位11处,丹阳市文保单位有90处。

为了更加高效、全面地做好文物安全保护工作,2016年,我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安全监管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特点,对全市121处文保单位,安装了160个智能高清监控探头并接入我市公安实战平台、镇江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监控全覆盖系统的建立,不仅便于文物管理人员从被动的实时查看监控及事后的录像,改变为主动的视频智能分析、预警,还大大提高文保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此项目也获得省文化厅的高度评价,认为我市文保单位监控全覆盖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全省领先,在全国也走在了前列。为此,去年11月,省文物局决定将“第七届江浙沪文物行政执法联席会议”放在我市召开,在江浙沪三省市内推广我市文物安全工作经验,我市也因此开创了“江浙沪文物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在县级市召开的先例。

此外,我市还在技防的基础上积极调优配强文保员队伍,充分发挥社会人员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自去年开始,我市就对文保员队伍进行了调整,清退了部分年龄偏大人员,从网民、历史文化爱好者等市民队伍中精心选择了一批热心文物、懂文物的社会人士进入文保员队伍,形成对我市地面文物的监管网络。”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提升文保员的专业素质,他们还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给文保员配备APP终端设备,实现实时浏览文保单位的视频监控情况,及时、动态地掌握文保单位的情况。

文物修缮

旧貌换新颜

在城区中山路,原先有一座民国老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张家大院。该建筑始建于1934年,2003年8月被公布为丹阳市级文保单位,是我市市中心仅有的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国老建筑,对于研究丹阳地区民国大型民居建筑的布局、形制、建筑工艺有较高的价值。“保护利用张家大院,既是传承我市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展示丹阳地方文化、提升我市文化品位的需要。”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历了多年的风吹雨打,原先的张家大院基础设施残缺,房屋年久失修,原有风貌被严重破坏,亟待修缮保护。为此,在2015年我市召开的政协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市文广新局就张家大院的修缮保护进行提案并获得支持。部分提案人及委员代表还建议在张家大院的保护利用过程中,要多听取文化界专家意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完善提升设计及施工方案、体现我市历史文化特色等。

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对我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依据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文物保护实际情况,我市还出台了《丹阳市文物保护工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项目进行奖补。自2014年以来,我市分别对束锡琦民宅、大同观、贡氏书院、嘉山寺、中共丹阳第一个支部旧址、开泰桥等文保单位进行了修缮,通过多方争取、筹集资金,根据文物建筑的价值、保存状况做到及时修缮,使浓缩着历史风景的文物“旧貌换新颜”。

随着技防、人防、修缮等多措并举、共同出力,近两年,我市文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前不久,我市不仅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参加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国保单位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培训班》结构性论坛,详细介绍了我市在文物保护工作上的经验,还成功申请成为江苏省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试点单位。“文物自身不仅包含着重要价值,同时还凝聚了大量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变化发展的信息,我们的责任,就是保护、研究、展示、传承这些信息,这是我们从事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修复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面对还有不少尘封的历史文化资源尚待合理地开发展示这一情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采用“传统文化内涵+现代保护展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开创文物保护传承的新思路、新局面。

(范毓珊 丽娜)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