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购物包装琐忆

核心提示: 现在人们购物,盛器和包装最多的恐怕要数大量的塑料袋、盒、瓶了。当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在眼前晃荡时,我会时不时地回想起旧时的商品包装及购物盛器。

■蒋裕清

现在人们购物,盛器和包装最多的恐怕要数大量的塑料袋、盒、瓶了。当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在眼前晃荡时,我会时不时地回想起旧时的商品包装及购物盛器。在那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物质异常匮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塑料工业尚在萌芽起步阶段,百姓购物的盛器与包装非常简易,竹、纸、麻、蒲、布及玻璃器皿是购物盛器包装的主角。

先说买粮,大米面粉和搭配的豆类杂粮,盛器以布口袋为首选。递上粮本(或粮票)和现金,营业员开票后到称量处,一个白铁簸箕倒入砌在围栏内的白铁滑道,张好口袋,“哗啦”一声就流入口袋。

再说买菜,菜场内每个人都拎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竹篾篮筐,各种鲜菜、豆制品及水产品往篮子里一放,回到家再分捡冲洗。鱼和肉,只是用几根稻草一穿一系拎在手中晃晃悠悠。那口吐泡泡窸窣不停的螃蟹都是早就用草绳捆扎好的,购量多的可用蒲包包装,携带很方便。

买水果大都是自己带布口袋。如作礼品,水果摊点备有竹编小篓,圆圆扁扁的,苹果、杨梅、桃子、杏子分装好,上面放上一张红底黑字的店招纸,盖上竹盖,麻绳一扎。同样的竹篓还用于汤包、小馒头、油面筋之类的包装,馈赠亲友很有气派和特色。

到酱菜店买各种酱菜萝卜干香干之类的,店家多用干荷叶包装。记得最清楚的是夏天买油豆腐用新鲜荷叶扎包,鲜翠欲滴,馥郁香气沁人心脾。打酱油、醋、酒之类的,一般都自带专用玻璃瓶另拷,成斤或几两的都行,店家分别用大小标准的竹筒提子,手脚麻利童叟无欺。

当年应用最广泛的是纸包装。其中又以小食品用得较多。首先是年节喜庆及探望病人用的礼包“双包”——一包红糖加一包干果,如核桃、红枣、桂圆或麻饼、桃酥、蛋糕等,用粗黄纸包成上大下小的倒四棱台形,放上大红店牌招贴,两包一捆颇显庄重。其次是自家老人小孩休闲食品,如糖果、蜜饯、芝麻、花生、切糕等大多用纸筒装,大小两种,事先糊好称重细纸扎实。家用的红白糖、食盐等也大致如此包装。再有一些杂碎的淡菜、虾皮、茴香、明矾、食碱以及临时摊点的瓜子、花生米都是用旧书、报纸包的三角、菱形包。这种包好拿好拆,不开不散。至于针头线脑、发卡橡皮筋的更简单,仅用小纸一卷即可。到布店买布,无论是毛料绸缎还是花布都是一叠一卷,一张印好的店牌纸用细线一扎。鞋是印制的纸袋装,上面有大小尺码、颜色等标识。药店的中药用较细的黄方纸包叠,一剂一包,数剂一捆一拎,西药则是小纸口袋或纸包……

布袋、竹制篮篓、纸袋、纸包、纸绳、纸线、荷叶、蒲包、稻草、麻绳,还有那装蛤蜊油的蛤蜊壳,这些天然和再生材料的包装经济方便环保无污染,然而如今都被塑料制品取代,淡出人们生活,成了永久的记忆。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