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城杂志》创刊一周年

核心提示: 近日,省、镇江市及我市文艺界领导、专家、镇村负责人齐聚在吕城文体中心大院内,参加《吕城杂志》创刊一周年座谈会,大家在分享吕城作协文艺成果的同时就《吕城杂志》内容、版式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本报讯 秋风乍起,又是一年最美时节。近日,省、镇江市及我市文艺界领导、专家、镇村负责人齐聚在吕城文体中心大院内,参加《吕城杂志》创刊一周年座谈会,大家在分享吕城作协文艺成果的同时就《吕城杂志》内容、版式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镇江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镇江市作协主席蔡永祥;原丹徒县县长、原吕城镇党委书记,镇江市第三、四、五届作家协会副主席郜志坚;《金山》、《镇江日报》、《京江晚报》、《丹阳日报》等本地主流媒体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吕城作为丹阳四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镇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文联组织,并构建了多个文化文艺协会。去年7月份,在吕城镇党委、政府大力宏扬地方文化、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感召下,吕城作协经过反复酝酿、精心策划、多方联络、多次商量、充分准备,《吕城杂志》应运而生。“作为乡镇作协刊物,在内容上我们想多体现多样性、包容性,可读性。”吕城作协主席庞云初向记者解释当初的策划理念和组稿想法,“一册在手,既能听到党政干部引领百姓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强音,又能感受到似乎遥不可及但又厚实温润的古镇历史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写作者,用不同体裁,书写历史、书写当代、书写心灵,表达最真实的内心,记录最真实的故事,让读者读了,或会心一笑,或灵魂安妥,或掩卷遐想。”

“小戏大做。”本着“地方特色、时代风貌、精神家园”的办刊宗旨,40人不到的会员队伍,近400个日日夜夜工作之余的砥砺前行,虽然艰难困顿,却坚持走了下来——创刊以来,经过一年的探索、打磨与坚守,《吕城杂志》陆续印行了4期,得到了丹阳文化文艺界及吕城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肯定,更“酒香不怕巷子深”地得到了省外认同,正如河北省作协的《散文百家》执行主编王聚敏和北京《千高原》执行主编苏伟所言,“从形式来看,《吕城杂志》已经形似于一些省市刊物,从内容上看,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

座谈会现场,让记者感动的是,与会人员中有一些耄耋老人,如郜志坚老先生,本是含饴弄孙的年纪却也笔耕不辍,为“一句承诺”伏枥于案边。据悉,其作品《走近吕城》在《吕城杂志》刊登后,很快又被江苏省一级期刊、镇江《金山》杂志和北京大型文学刊物《千高原》转载,更大范围地宣传了丹阳古镇吕城。庞云初主席向记者表示,目前吕城作协会员37人,虽不算多,却是“一支立得住、拉得动、行得稳,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队伍”:老的“宝刀不老”,如经常在《丹阳日报》“老档案”版面发表作品的赵理章先生,常年热情不减,奔走于文学创作一线,如袁小定、蒋裕清等先生,其高质高产高量的各类作品使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等镇江主流媒体见到他们也尊敬三分,还有如周锁海先生的微型小说,黄庚发先生的历史类文章,袁浩亮、黄锁庚先生的散文,成绩都不错;中年队伍“不容小觑”,如陈建国、钱建军、吴秋华、吴海燕、符国芬、印雨钰等,富有才情时有佳作,曾萍的文史类作品颇具价值;年轻队伍“初露锋芒”,如青年诗人刘琛,创作丰富,今年曾出席江苏省作协大型会议,其本人是镇江市作协会员,但她自愿加入吕城作协,体现了诗人的情怀。

“坚持就是胜利。”庞云初在座谈会上与大家分享这一年来的所想所感所悟,“所谓作家协会,实际就是写作者协会,只有不以名利为目的,内心纯净,思想高尚,行为端正,热爱写作,对作协有归属感的人,才合适加入作协。”他希望,广大作者能自觉融入到新时代的洪流中去,感知身边人、身边事,感知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用文字的形式展示飞速发展的社会新貌,创作出或记录下更感人更真实的人生故事和社会故事。

(符国芬 张吴 文/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