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里的“中国”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国粹”麻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箱,扑克引入,旋即风靡华夏大地,而且花样不断翻新。

■陆廷荣

新中国成立后,“国粹”麻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箱,扑克引入,旋即风靡华夏大地,而且花样不断翻新。印象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打“升级”,八九十年代是打“八十分”,步入新世纪开始流行“炒地皮”,而近几年风行的是“掼蛋”。

打“升级”用一副扑克,打“八十分”和“掼蛋”用两副扑克,“炒地皮”用三副扑克,从一副扑克到三副扑克,这小小变化里也折射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副扑克也是“家当”,一个村子里要找出二三副扑克都是难事,所以一副扑克很旧了还在用,甚至破了缺了找个纸片画画代替着用,可见那个时代的物质匮乏状况。八九十年代经济好转,开始小小奢侈,于是兴起两副扑克一起玩。步入新世纪,经济更盛,人心益浮,两副不过瘾,三副一起玩便应运而生,而且随打随扔,再打再取,毫不在乎,近乎奢靡浪费,近乎寻欢作乐。这,自然是因为口袋里有铜钱。

扑克娱乐的规则里,则折射出了中国的社会生态。打“升级”的规则,主要体现在大牌与小牌、主牌与副牌、台上与台下的等级规定,似乎可以看作是社会等级制度在扑克里的变相呈现。打“八十分”的规则,在一副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子、二连对、三连对的控牌规定,这似乎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登上中国舞台后某些力量联合的强势甚至霸道。“炒地皮”的规则,在“升级”和“八十分”的基础上新增了两张牌反一张牌、三张牌反两张牌和“五十K”守底就能翻天覆地的规定,这真是房地产时代资源优势为王的体现,这也折射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残酷,这还暗含了一夜暴富之类故事的心理刺激。然而,这样嚣张的时代不可能不被改变,于是“掼蛋”兴起了。“掼蛋”,所用扑克少了一副,这是删繁就简适应更快节奏的需要。在规则上,则糅合了“斗地主”和“跑得快”两种要素,打起来可以“拳打脚踢”,这不妨可以看作体现了社会再回归和社会新转型的话语诉求与治理要求。

风行的打牌活动里,也可以看出社会的精神生态。时下,“掼蛋”之风日盛,以至于网络有网站、电视台辟专栏,甚至党政机关节假日还组织专项赛事,几乎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机关工作人员和干部的常态化娱乐活动,似乎非常“高大上”。这,不由得不引发我思考。人,总是需要娱乐的,因此,我们不反对适度的娱乐。但是,一个社会,如果其管理阶层人士热衷娱乐而乐此不疲,如同媒体充斥八卦,那就有点导向偏位。总觉得,当今中华,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了,但并不是国富民强而只是国富民乐。大块大块的时间耗在打牌上,折射出的是社会文化的平庸和广大公众的审美肤浅,无以构成国家发展的向上之力。

细思,某资本主义国家原来叫嚣“要用管弦乐吹垮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三代”之语,不免出一身冷汗,其实小小扑克也未尝不可。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