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挑风雨 共铸军功章

——走近军嫂陈琳

核心提示: “没有国,哪来家,没有大家,怎顾小家。”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一人肩挑家庭重担,把温情捧给爱人,让他们放心保家卫国。

编者按:“没有国,哪来家,没有大家,怎顾小家。”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一人肩挑家庭重担,把温情捧给爱人,让他们放心保家卫国。这个群体叫“军嫂”。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报特别推出“最美军嫂”报道,一起听听她们的故事。

儿时,她常常翻看相册里父亲的军装照,从此有了“军人情结”。2006年,经朋友介绍,她与身穿军装的他一见钟情。2009年,三年只见了三次面后,她决定与他走入婚姻的殿堂,成为一名军嫂。“一眨眼,快8年了,再回首这些往事,我仍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一字一句间,流露出她内心的坚定。她就是来自皇塘镇的军嫂陈琳。

12日上午,敲开皇塘镇妇联办公室的大门,只见身穿一袭白裙的陈琳正端坐在桌前,双眼紧盯电脑屏幕,双手敲打键盘,专注地工作着。“军嫂这个称呼听着很光荣,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它需要长期的付出。”说起已近8年的军嫂生活,陈琳满是感慨地说,勇敢地挑起小家的责任,做丈夫的坚强后盾,这便是她认为的军嫂人生价值的体现。

2006年,在朋友的介绍下,25岁的陈琳第一次见到从南通部队回乡探亲的宗浩敏,对方虽然话不多,但举止间透露出的细心体贴还是让陈琳充满好感。之后,宗浩敏休假结束回到部队,俩人便一直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交流,偶尔也会写信。三年后,宗浩敏被调回丹阳人武部,俩人于2009年结婚。“原以为他到了地方后,我俩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就可以每天见面了,没想到地方部队的管理仍旧严格,不仅每月都有一个星期的24小时值班,休息时也得随叫随到。”陈琳告诉记者,结婚后的第二天,她和丈夫原本打算去厦门度蜜月,车票都已经买好,结果丈夫因为部队有领导调动,需要回到部队审计账目,“他原先在南通的部队一直是学习军事指导的,回到地方后被分配做会计工作,缺少基础。”无奈之下,陈琳放弃了蜜月,选择陪同丈夫一起加班。

2012年11月,陈琳怀孕了,而且还是双胞胎。这原本是件好事,可由于妊娠反应特别大,陈琳什么都吃不下,只能每天到医院去挂营养水,一挂就是6个小时,“那时候手上到处是青的,后来甚至都找不到能戳针的地方了。为了安胎,我就暂时住在皇塘娘家,这样上班也近,他只能在双休时抽空来看我。”回想起怀孕初期的日子,陈琳说,每当看到别人都有丈夫在身边嘘寒问暧、端水送饭时,她的心里也会发酸,但一想到自己选择了军人,就得甘愿付出,“每每这种时刻,我就提醒自己是一名军嫂,得让丈夫安心工作,所以打电话也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艰难地熬过了大半的孕期,就在全家人满怀期待地等待新生命的到来时,2013年6月的一个晚上,原本还有2个月才生产的陈琳突生不适,被急救车紧急送往镇江第四人民医院保胎。好在休养了3天后,陈琳在6月13日的晚上顺利剖腹产下了2名女婴,“丈夫是在生产后才匆匆赶来的,陪了我3天又赶回单位了。”陈琳说,因为是早产,两个宝宝出生时只有3斤4两,还在保温箱里呆了半个月。出院后,考虑到婆婆要照顾身体不适的公公,陈琳便将两个女儿带回了娘家,与丈夫过着同城异地的分居生活。起初,两个孩子因早产缺少营养,每天闹夜不睡,陈琳只能和妈妈两个人一人抱一个,一宿一宿地抱着,一直抱到孩子四个多月大时才有所好转。“这些事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因为知道他在值班,不能离岗,这是部队的纪律,告诉他也只会让他干着急。”

今年由于部队改革,现役干部职数少了,陈琳的丈夫由原来每月值一次班变成了每隔一星期就得在部里值一次班,能够照顾家里的时间也更少了。3月,陈琳的父亲在南京住院做手术,手术还没结束,家里便打来电话说两个宝宝发烧了。于是,将正在动手术的父亲托付给公公后,陈琳赶忙乘坐最近的一班高铁回家,又带着两个宝宝来到医院,“当时小宝发烧至40度,喉咙化脓,医生让转院去市里,还说两个宝宝得隔离,我又赶紧收拾东西带上婆婆和小宝到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就这样,一家人分成了三处,陈琳每天上午从丹阳赶回皇塘工作,回家看看大宝,然后下午驱车赶到丹阳带小宝挂水,再在双休日抽空去南京看父亲,“小宝住院挂了一星期的水,孩子爸爸只请到十分钟的假,到医院看了一眼孩子又回部队了,当时真想大吵一架,因为自己实在扛不下去了。”

说起八年军嫂生活中的一些难捱时刻,陈琳忍不住红了眼眶,可当被问起是否有过后悔,她仍旧坚定地回答说:丈夫是属于军队这个大家庭的,选择做军嫂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自己不能因小家而误大家,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这些都是她应该承受的,她也对此由衷地感到自豪和欣慰。(贺娟 丹中 蒋玉 丽娜 文/摄)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