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里的三只罱泥船

核心提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化学肥料还没有普及,农作物的肥料,主要是家畜家禽的农家肥及生产队里的罱泥船罱上的河泥来作为基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化学肥料还没有普及,农作物的肥料,主要是家畜家禽的农家肥及生产队里的罱泥船罱上的河泥来作为基肥。

那时,我们生产队里共有三只罱泥船,一只大船,两只小船,大船两人作业,小船一人作业。罱泥我们俗称“罱沟泥”,罱沟泥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特别是罱小船对技术和体力的要求相当高。凡是罱泥的劳力,都是生产队里的男性甲等劳动力,生产队共有四十余名甲等劳力,但能操作小船的劳力只有三名,年龄都是五十余岁的老农,有着二十余年的罱泥经验。他们每到一个水塘,塘的深浅、塘底的沟坡、沟泥淤积等状况,他们一清二楚,所以作业时也得心应手。三人两只船交替循环,罱两天间隔一天,上岸的人在田间干其他活,换人不空船。

罱大船的技术要求不高,只要两人配合密切,但要有足够的体力保障。我们小时候看到大罱泥船,在村边的水塘中罱泥时,我们就要求登上船去玩,被允许后,与一小伙伴一人坐一头,船的两头各约有一平方的船舱甲板,在船上我们不影响大人的罱泥作业,我们坐到船沿处,边看他们罱泥的同时,边把两只小腿淌在水中打水嬉戏。每当泥船罱满时,罱泥工把竹篙用力地撑一把,泥船快速驶向岸边,船头处两边的波浪,由前向后、由小到大地扑向岸边,飞溅浪花,此情此景,我们看得如痴如醉,开心好奇……

三只罱泥船有时在同一水塘作业,如遇水塘面积不大时,就大小船分开在不同的水塘区域作业。根据水塘大小,河泥的多少确定在这个水塘罱泥的天数与时间。罱泥最麻烦的事是移船,我们称之为“拔船”,是相当费时费力的。这个水塘到那个水塘之间,没有道路可走,只能从高低不平的田畦间经过。拔船时先用绳索缆紧船体,几个人站在水塘岸边,使紧把船拉上岸后,再把船翻一个身,船底朝上。小船两人用肩扛抬,船头一人,船尾一人,另旁边再跟随一个人,随时途中准备更换着扛抬;抬移大船需四个人,前后各两人,每人肩扛一角,另有两人随行,途中也要随时更换扛抬。因船只数月浸泡在水塘中,船体的木板吃透了水分,足有几百斤重。

罱泥每年春天开始,一直到秋收秋种以后结束。罱泥船不罱泥期间,对船体每年要进行一次认真细致的保养。把船只整体清洗干净后,拉上水面,抬到打谷场,船底朝上,船面合在长凳上,连续多天让其风吹日晒,晒干晒透,使船体木缝开裂。在来年的下水之前,将桐油与石灰粉调和,再加些细麻丝,这样的调和物称之为“油灰”。将油灰搅拌至散粒状,用硬木质的木榔头反复敲打,达到一定的黏润度。再把船体木缝中的老油灰挑剔干净,嵌进新油灰,待新油灰干后,船身的整体至少再涂上三次桐油。涂抹桐油时,须在阳光下操作,使其边涂边干。这些罱泥船的保养工作,全由这三只船的罱手进行,他们对罱泥船有二十多年的感情,就好比一位军人上战场之前,把他的枪炮擦得锃光发亮,在使用时才可轻车熟路。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全面实行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生产队里集体的罱泥船,在个体的家庭联产中,已无法发挥作用。曾为农作物生长作出重大贡献的罱泥船,从此退出了乡间舞台。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