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小升初

核心提示: 1956年6月下旬,我在大蒋小学高小毕业,通过正规的升学考试,踏上了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涯。整整六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清晰,如今沧桑巨变,忆起当年,感慨良多。

■蒋裕清

1956年6月下旬,我在大蒋小学高小毕业,通过正规的升学考试,踏上了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涯。整整六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清晰,如今沧桑巨变,忆起当年,感慨良多。

没有老师的带队,因为农村小学生源分散在周围各个自然村,无法集中赴考。

没有家长陪送,因为正值大忙季节,谁家也不可能为一个小学毕业生参考而耽误农事,父母亲甚至连一声嘱咐都未有,一切与往常一样。

没有钟表计时,全凭感觉和约摸。因为需要赶路,只能尽量提前动身。

当天吃过早饭,我怀揣几块料见饼和一杆笔独自上路(因为我们村就我自个儿),考场设在七八里路远的吕城镇中心小学。迎着初升的太阳,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土路匆匆前行,顾不得看一眼路边挂满露水的小草,也顾不得望一下一路上田野里忙碌的社员,更顾不得逗一逗天上飞舞的小鸟,心里想的是尽快赶到目的地,决不能迟到。到了吕小门口,我迈着大步径直跨进大门。这是我第一次进吕小,偌大的校园,众多的教室,比起农村学校来要气派数倍,顿觉清亮新鲜。对照准考证,我很快找到了对应的考场和座位,一位大约五、六十岁满脸红光的老人带着慈祥的笑容迎接着每一位考生的到来。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养正中学(吕城中学的前身)的老师,可惜的是如今我怎么也记不起来那位老师的姓氏了。

不知道时间,只听铃响,开考收卷,一上午语文数学两门课很快考试结束。我到走廊的开水桶里舀了一碗凉开水,就下了两块料见饼,结束了这平生第一次的升学考试。下午一两点钟,我满头大汗地回到了家,一头钻进村上那熟悉不过的黄泥塘,尽享那无限的凉意和舒爽。大约月余,村上高年级的同学来家跟我说,“养中”已发榜,我被录取到1956年初一丁班。

后来才知,那年的平均录取率其实不过百分之二三十,绝大部分的小学毕业生都不能进入中学学习。

责任编辑:汤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