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弄潮儿

——晚清时期马相伯为李鸿章经世致用二三事

核心提示: 数年后,马相伯又奉命去日本,先任驻长崎领事,后又改任使馆参赞。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3月19日,56岁的马相伯在日本马关迎接已73岁高龄的李鸿章,以及李的参议参赞等随员,还有弟弟马建忠等。李鸿章此行是作为城下之盟的谈判者,一行人均感春寒料峭、如履薄冰。而此时,马相伯作为大清国驻日本门司领事,既渴望见到弟弟马建忠一面,又极度担心自己祖国的前途。甲午战争的失败已然宣告大清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于年过半百的马相伯而言,也标志着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学贯中西赶潮人

出身于丹阳的马相伯,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科学文化的先驱之一,也是当时学贯中西的少有的人才。马相伯自幼受洗,经教会严格培养,具有较高的品德和严谨的操守。

学成之后的马相伯,一方面由教会委托往外地传教,同时还被委任为徐汇公学校长,监管教务。在传教过程中,马相伯不顾教会反对,曾拿出家财救济灾民。而在徐汇公学期间,他又鼓励学生中西并学,甚至亲自送学生去参加童子试。在教会看来,这些都是异端行为,马相伯自然遭到了外国教会势力的排挤与打击。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和报效祖国热情的马相伯于是愤然离开教会,开始投身到自强富国的洋务运动之中,成了一名经世致用的赶潮人。

山东新政露头角

19世纪70年代,山东按察使陈士杰向洋务派领袖、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请议开发潍县煤田。李鸿章向陈推荐山东老部下布政使余紫垣,李鸿章希图他们两人携手努力,振兴包括潍县在内的山东煤炭业,以杜绝外人觊觎。

热心于办洋务的余紫垣,既需要洋务派官僚的主持和推动,也需要了解西方、通晓洋务的人们赞助和参加。马相伯毫无疑问正是这种人才。马相伯之兄马建勋,曾任淮军主管军粮的军需长官,同不少高级将领往来密切。所以脱离耶稣会后,马相伯便由马建勋介绍到山东藩司余紫垣处,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当时的马相伯36岁。

1877年,马相伯被调至潍县机械局任职。洋务新政在当时虽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和攻击,却也是公认的全新领域和做官发财的终南捷径。可诚如马相伯讲,自己只是个书呆子,若不懂官场潜规则,往往会到处碰壁。过了一年,马相伯交卸了机械局差事,李鸿章又派他调查山东矿务。马相伯认为山东矿藏不多,向李鸿章建议去山西。可是李鸿章坚持要他去,马相伯只好遵命在山东调查了半年。

在潍县机械局和调查山东矿务的两年时间,马相伯逐渐认识到满清官员的颟顸与腐败无能……

随使日本展才干

1881年4月,曾经是马建忠的同事“洋务”大臣黎庶昌出使日本,遴选马相伯任使馆参赞。马相伯抵日后,改任驻神户领事。在日本期间,马相伯和日本维新要人伊藤博文、大隈重信等交往。当时日本维新改革,热心西学,面貌为之一新。而清政府却积重难返、发展缓慢,比较之下,自然相形见绌。

有一次大隈重信请马相伯参加维新派召开的国际大会,示意他讲几句。对于学贯中西,精通多门学问的马相伯而言,这正是他展现个人思想的好机会。“人类文化,互相融会,无分国界……,因此人类尽人道,可达到世界大同。”神甫出身的马相伯借助超常的口才与雄辩的思维,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回击了对手,同时展现出世界大国的气魄,让人啧啧称奇。

数年后,马相伯又奉命去日本,先任驻长崎领事,后又改任使馆参赞。甲午战败,李鸿章去马关签约,当时马相伯在日本门司做领事,他利用人脉关系频频与多国外交官交往,收集情报,供李鸿章参考。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第三次会谈后,返回寓所遇刺,伤左颊骨。一直关心和谈进展的马相伯终于捕捉了先机,他随即找到各国驻日外交官,宣布了日本暴行,造成了国际舆论压力,在签约中终于迫使日本有所让步。

1906年,为了处理留日学生发生的学潮,他第三次奉命东渡。他向留学生们演讲,说者恳切,听者感动,学潮遂得平息。“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便是当时梁启超记录下来马相伯名言。

调查商局效忠心

马相伯回国之时,李鸿章正锐意举办新政,招商局办理有年,但成效不大,每年需政府补助经费达八十万两之巨,因此急需加以整顿。李鸿章一面嘱他三弟马建忠担任招商局总办,一面请马相伯到全国各地调查招商局,摸清家底。马相伯从津沪直到广州,花了两年多时间。经过他详细调查研究,认为“商局情弊,非改弦更张,难以振刷。”他总结出招商局四点情弊,并汇报给李鸿章,同时建议改革,可惜当时总理衙门对招商局兴革尚抱着观望态度,而未予理会。

马相伯在调查广州时,看见英国人占领香港后,商业发达,获利甚大,于是向两广总督张之洞建议,把香港对面的九龙辟为商埠,招引中外商人,再修一条铁路直通广州。外国人也赞成他的建议,张之洞听后满口允诺,就是没有下文。后来他回天津报告李鸿章,李也认为是一个好主意。根据惯例,还得要张之洞具奏,李不好出面,结果仍然等于零。几年之后,九龙遂被英国割据为商埠了。

赴美借款勇当先

李鸿章有一次和马氏兄弟闲谈,语意中透露兴办海军而银两捉襟见肘的窘境,马相伯建议说:“现在有美国资本家可以借钱给我们,中堂何不一试?”原来是旗昌洋行的美国人,拟联合英法德意荷各国,组成对华商业团体。马相伯和这些商人熟识,了解到这个团体愿意借款给中国振兴实业。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连问可以借多少。相伯说可以有五千万。李听到这个巨大的数字,大吃一惊。长期闭锁的清政府限制了中国政治家的眼光,李鸿章不敢借这么多,但说要二千五百万,李同意了。于是他和住在天津的美国商人接洽商定一种方法,借款二千五百万两,先在天津开设银行总行,再在上海和各省设分行。议定后李派马相伯赴美和美国银行家接洽。马相伯要请李奏明政府。李鸿章自信地说:“难道我一个北洋大臣又兼通商大臣,连和外国商人商订借款的权柄都没有了么?”这样马老就奉命赴美国商洽借款了。时在1886年,马相伯抵达纽约,美国总统派侍从武官迎接。美国银行界各巨子,都和他相会,可谓朝野倾动。

其时美国金融界正谋资本输出,一经会谈,他们都争着出借,商订数字达五亿两。马相伯深晓李鸿章没有这样的魄力答应,然而美国人好意难却。于是经过商谈,以五千万两为正式借款;以三亿为他们的存款,存款以三厘起息,然后视中国对于财政需要之缓急以为应用,他们也赞成了。他将商谈结果电告李鸿章,不料,竟然激发了清政府中保守派与洋务派官僚之间的矛盾,李鸿章遭到攻击。李只好复电:“群矢集我,万难照准。”马相伯进退维谷,只能悄然离去。回到天津,马相伯向李鸿章汇报赴美借款事宜,认为很好的事情,被他们弄糟了,李鸿章叹口气,无奈地说:“政府不想好,有什么办法呢!”

……

马相伯与李鸿章相交十多年时间,李鸿章对马相伯有知遇之恩,马相伯也给李鸿章提出了许多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可以说,马相伯在政治外交和洋务领域比李鸿章更超前、更务实,对李鸿章的政治思想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积贫积弱、落后守旧的清政府难以从根本上振刷,封建制度也必然对改革有着束缚与禁锢。在近代中国历程上,努力过也有过贡献的李鸿章难逃失败的厄运,但晚清之后,马相伯的努力和贡献却值得一书,尤其是他转向教育,为国家培育人才,对历史的贡献青山永在。

值此丹阳市马相伯文化研究会成立周年之际,特撰文以记之——唯我乡贤,彪炳千秋,洋务贡献,桑榆景深!

(朱伟 申卫平)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