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艺术团演绎俏夕阳

核心提示: 在我市皇塘镇张埝村,只要提到“夕阳红艺术团”,真可谓家喻户晓,这是由村民自发组织、专门为周边的戏剧爱好者量身打造的“草根”艺术团。

“草根”艺术团演绎俏夕阳

在我市皇塘镇张埝村,只要提到“夕阳红艺术团”,真可谓家喻户晓,这是由村民自发组织、专门为周边的戏剧爱好者量身打造的“草根”艺术团。他们凭借对戏剧的一腔热情,敲出了铿锵有力的鼓点,唱出了乡村里的“好声音”。近日,记者走访了这群快乐的老戏迷。

随艺术团团长陈志昌来到原张埝村的小学教室内,踱步、转身、挥袖……伴随着悠扬顿挫的乐曲,一群身穿戏剧表演服装的老人们正在放声排练,引来不少村民围观。原来,大家正在抓紧时间排练节目,准备参加2017年“七彩皇塘”村级戏曲汇演。

“艺术团初始于2008年,当时只有几个人,因为大家都爱唱锡剧,所以就经常聚在一起练上两嗓子。”已过花甲的陈志昌在家经营着一间小卖部,他告诉记者,原先他和其他几位志趣相投的戏迷们只是在家里表演,后来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家里也待不下了。好在村委会听说了这一情况后很是支持,就将空闲着的老张埝小学校舍腾出2间房给他们作排练场地。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最大的娱乐就属看戏了。现在虽然老了,但对戏剧仍然很有感情。所以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2位成员了,而且团里年龄最大的已经80多岁,最小的也在60以上。”陈志昌说,别看舞蹈队员的平均年龄已过花甲,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表演可不少,“我们从2014年开始巡回演出,那一年我们参加市里举办的锡剧折子戏汇演,获得了一些奖项,大家都很受鼓舞,这几年接连排了《珍珠塔》等五本大戏,一年最少也要演出30场。”而从担任艺术团团长的那一刻起,陈志昌也将艺术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虽然事务繁琐,但他从不曾退缩。他说,自从成立了夕阳红艺术团,队员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外出为周边的村民义务演出,大家上了台是演员,台下就是搬运工,自己搬设备、搭台、接灯光,自己化妆、准备演出服,一场演出下来,虽然辛苦,心里却是满满的喜悦与满足。

无独有偶,说起戏剧、说起艺术团,今年62岁的王国晶也有一番话要说。“在上世纪70年代,每逢中小学汇演,我都会去表演锡剧,后来时代发展了,生活中参加表演的次数也少了。”王国晶告诉记者,前些年退休后,他待在家里总提不起精神,时常围着麻将桌转。后来,村里几个志趣相投的老朋友常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他也深受感染,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兴趣。“现在团里排练、演出,我就给大家拉二胡,偶尔也上台唱一嗓子。我们一群老人在一起,既锻炼了身体,还联络了感情,队员相处和谐,不管是谁家有事情,大家都全力相助,亲朋好友们都说我越活越年轻了呢。”

虽然队员们大多没接受过专业训练,但在陈志昌看来,每个队员都非常努力,他们把艺术团当做“事业”来对待。“在几位‘唱功好’的队员带领下,大家一起精心挑选曲目、认真研究乐谱,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互动联欢的形式,向爱好戏剧的村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而且表演纯属义务的,不收费,通常是靠当地的企业出资赞助,然后队员们自愿缴点团费,用于在外演出的伙食和服装费。”今年72岁的姜根娣也是艺术团的“忠实队员”,虽然自家还有七亩农活儿要干,年纪大了难免有些腰酸背痛,可一站上了舞台,一开口可谓中气十足。“刚开始家里人也不太理解,觉得70多岁的人了,还热衷于‘抛头露面’,况且演出大多是在晚上,经常要去到其他村子,他们也担心我的安全。好在我们团长给年纪大的队员们安排了汽车接送,再加上团队人数越来越多,演出的节目也越来越精彩,家里人也支持了。”

经过几年的历练,夕阳红艺术团的表演水平不断提高,闲暇之余,他们还能根据需要排演或“翻新”出一些新节目,受到周边群众的称赞,名声也逐渐传扬开去,表演足迹遍及了导墅、界牌、金坛等地。

(姜建红 云莹 丽娜 文/摄)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