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司徒区“联合诊所”

核心提示: 1952年7月,成立了司徒区联合诊所,总所设在车村,所长周德元。

■ 周月香 吴志阳

新中国成立前,丹阳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基本是以个体诊所、个体药店和游医(走访郎中)为主。他们各自为阵、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犹如一盘散沙。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和健康水平得不到根本保障。拿当时的司徒区(含全州、丁庄、曹甲、吴塘、大坟、霞庄、联观、袛林、河阳9个乡)为例,1949年婴儿出生成活率为61%;有病诊治率为49%;疾病死亡率为38.7%;人口平均寿命仅为52岁。

1950年1月,丹阳县人民政府召开个体医生代表大会,成立了丹阳县医务人员联合会。5月,司徒区以周德元、夏锦堂为代表的15名个体医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州、丁庄铺、司徒庙、后河阳、夏家5个小联合诊所。1952年7月,成立了司徒区联合诊所,总所设在车村,所长周德元;下设司徒庙、后河阳、夏家3个分所。周秉章为司徒庙分所负责人;夏锦堂为后河阳分所负责人;万明跃为夏家分所负责人。各分所医务人员2-4人,收支由总所统一核算、管理。除此以外,在前观、全州、屯甸、丁庄铺仍设小联合诊所。1958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司徒区分为司徒、河阳、全州三个人民公社,联合诊所也随之撤销,升格为公社医院(即后来的卫生院)。

联合诊所的医务人员来源于旧时代的个体诊所,他们学医、行医的资历和门类也不尽相同。联合诊所让他们在原先所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互帮互学,扩大了医术视野,提高了医疗水平。

夏锦堂早年师从丹阳名医贺季衡、颜亦鲁,1948年在当地独立行医。中医内科、中医儿科是他的擅长。1951年参加联合诊所后,在中医外科、西医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拓展。1954年从联合诊所考入江苏省中医学校(现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班,毕业后分配至河北中医学校,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河北分会副会长。他的学生遍及晋冀鲁豫和京津等地,其中,有许多都是名声赫赫的中医领军人物。晚年,他深有感触地说,解放初期的联合诊所让他开拓了医界视野,丰富和提高了他以后医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周德元和夏锦堂师出同门,擅长中医外科和骨科。司徒区成立联合诊所,作为所长,他功不可没。在他从医的几十年间,不仅医术、医德享誉一方,而且还是丹阳医务管理的佼佼者。在司徒,至今都流传着他许多治病救人的传奇故事。

短短数年的“联合诊所”,在共和国地方卫生史上不仅仅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还培养、锻炼和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以及在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卫生防疫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联合诊所”开创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先河,夯实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众的医疗条件,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