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山村“两委”干部组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茶农们建起了制茶车间和冷库,解决了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使茶叶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村社合一”,让茶产业走上“三化”之路

核心提示: 管山村“两委”干部组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茶农们建起了制茶车间和冷库,解决了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使茶叶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图为管山村无性系良种茶园

目前,我市春茶采摘已经基本结束。近日,记者来到丹北镇管山村,村委会干部戎汉良和管汉文等正组织茶农开沟、施有机肥、进行茶园管理等。据了解,由于管山村茶园种植的大多是无性系良种茶,茶叶开采期较早,早在4月中旬时,当很多茶叶合作社正在忙着大面积采摘春茶时,管山村的春茶已经基本采摘结束了,现在,合作社正指导茶农进行茶园管理。

说起管山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管恒军连连称赞,原来今年春茶开采期间,由于缺少采茶工,他种植的20多亩茶园的鲜叶采摘严重滞后。“我把我的情况向合作社反映后,合作社立马帮我联系了采茶工,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如果茶叶不能及时采摘,生长过快,将会影响茶叶的品质,从而影响茶叶的价格。”管恒军说。“我们合作社不仅帮他联系了采茶工,还安排茶叶制作工人帮他及时制作加工茶叶呢!”管山村村委会干部管二平说到。管恒军告诉记者,他的20多亩茶园种植的都是龙井43等品种,今年虽然在春茶采摘期间受到天气影响,但是茶叶的产量还可以,在合作社的帮扶下,他的茶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预计茶园每亩效益在6000多元,最贵时茶叶每斤卖到600多元。

管山村地处我市丘陵岗地,生态环境好。原先村里也有种植苗木、茶叶的历史,但并没有形成规模,茶叶加工也是一家一户进行。村党总支书记管德荣告诉记者:“以前的茶农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仅规模小,而且也没有标准和品牌,一斤茶就卖个几十块钱,收益并不高。”2008年,当地采石场关闭,管山村两委干部针对本村地处丘陵地区的特点,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把发展茶叶种植作为村里的主要产业,重点发展绿色观光休闲农业。

2010年,管山村“两委”干部成立了管山村茶叶合作社,村干部到合作社理事会任职参与管理。合作社成立7年来,深得茶农的欢迎,为大伙儿做了不少实事,解决了茶农们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这种“村社合一”的模式也创新了为农服务的体制。合作社实行“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的生产方式,带动不少村民发展新品茶叶,引领他们走上了茶叶种植基地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之路。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并且还注册了“管山云峰”这一商标。

“只要茶农们的茶叶符合我们的相关标准,合作社就为他们提供统一的‘管山云峰’茶叶包装,让茶农们可以使用我们的品牌进行销售,目前,村里符合相关茶叶标准的茶农已经达到80%以上。”管德荣告诉记者,管山村村干部服务农民的意识很强。每年春茶开采期间,村两委干部都主动到制茶车间帮忙,为了能够及时为茶农制作好茶叶,有时他们甚至要通宵忙碌,“我们的制作车间在高峰时,每天都有五六十户村民前来制作茶叶,加工鲜叶1000多斤。我们村干部都是主动帮忙,上机的上机,做后勤的做后勤,包装的包装,抓紧时间做事情,还不拿一分补贴。”此外,合作社还建起了9间茶叶制作加工车间,共占地300多平方米,并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冷库,无偿供给合作社社员使用。“我们社员前来加工茶叶,每斤干茶收30元的基本加工费,如果要去外面加工茶叶,一般每斤要收50—60元。现在不仅我们管山这里的茶农前来制作茶叶,周边地区如大泊、开发区、建山等地的茶农也纷纷前来。”管德荣说。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还不断加强对茶农的技术指导,在提高茶叶标准上做文章,注重茶叶采摘质量,严格把控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现在我们村的茶叶种植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有机肥和生态环保农药。”管德荣说,管山村还以每月三万元的薪酬从句容请来了高级制茶师傅进行技术指导,由于狠抓茶叶标准化种植,“管山云峰”的品牌渐渐叫响了市场。去年,“管山云峰”还获得了江苏省“陆羽杯”名特优茶评比特等奖,今年管山村茶叶合作社准备参加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

管德荣表示,由于管山村属于丘陵山区,无污染,生态环境好,因此,下一步,管山村将继续壮大茶产业,做大高效农业文章,走生态农业之路,做好绿色生态茶文章,并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力争将管山村打造成丹阳的“后花园”。

(丹北宣 蒋须俊 龚佩玉 文/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