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庙会

核心提示: 春日家乡,庙会特多,华甸庙、小茅山庙、前艾庙、三城庙……一个接一个。儿时的我总喜欢跟大人一起赶庙会,那赶庙会的往事至今留在记忆中。

■刘联芳

春日家乡,庙会特多,华甸庙、小茅山庙、前艾庙、三城庙……一个接一个。儿时的我总喜欢跟大人一起赶庙会,那赶庙会的往事至今留在记忆中。

庙里拜神是庙会上最常见的。庙不同,神像也不同,但参拜者许愿却大致相同。无论是谁,只要跪在蒲团上,一个比一个虔诚,求平安、祈如意、求发财、盼得子,如此而已。记得爷爷对我说过一件事,老家有一名妇女,婚后多年无子,时逢小茅山庙会,便到庙内三茅菩萨面前跪拜,别人笑她时,才知道拜错了神。时隔多年后,此事仍是乡邻茶余饭后的笑谈。

看大戏,是赶庙会最惬意的事。家乡华甸庙内有一个旧的大戏台,每年农历三月十一庙会,都要唱戏三五天。戏锣一响,围观者人山人海,我年幼个小,总要坐在父亲的肩上才能看到,累得父亲满头大汗,但父亲还是乐呵呵的。其实我也看不懂唱戏的内容,只不过凑凑热闹而已。

前艾庙会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廿八和三月廿二。每逢庙会,一批善男信女聚集到庙内,诵经念佛,钟鼓声和念佛声此起彼伏,彻夜不断。远近香客信女从四面八方赶来焚香朝拜,庙殿、堂、廊、斋房内济济一堂,通宵不眠,俗称“做夜”。半夜后,香客将带来的糕点,相互分赠给“做夜”者充饥,俗称“庙堂结缘”。

丹阳城隍庙会最热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城内均举行城隍庙会。这天上午,城隍庙前戏楼广场上人山人海,争看“城隍巡城”盛况。神像抬出大殿,钟鼓齐鸣,乐声大作。城隍菩萨端坐在敞轿之中,4人扶8人抬,前呼后拥,扛旗打伞,放铳开路,点大灯笼领头,队伍浩浩荡荡。在轿前喝道保护的还有红黑高帽、三班六房,个个装得面目狰狞、各执刑具,刽子手举着大刀,凶相毕露,非常吓人。出会行列由西门大街过谷口街,沿新民路直到东门大街,过东门水关桥转向东河路,经北河路、老北门大街,出老北门到社堂行主祭礼,热闹半天后完毕。

20世纪60年代的庙会,变成了物资交流的场所。庙会前一二天,丹阳四乡八镇以及丹徒、武进、扬中等地的商贩、手工业者带着商品陆续赶到,吃的、用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还有各路赶来的乞丐,大多是瞎子,他们坐在大殿前面向香客讨钱,都会用丹阳啷当调编成的唱词向香客行乞:“瞎子面前不把钱,烧香念佛也无功。”香客给了钱,他们接着唱道:“把了铜钱慢慢走,大富大贵在后头。”要是香客不给钱,他们就不高兴地唱道:“烧香本是破费事,修子修孙修来世。”香客还是不给钱,他们只好自叹:“我看今朝勿中用,唱破喉咙喝西风。”

九十年代的庙会,已是外地商贾云集的“盛事”,他们搭起一个个帐篷,各种摊位一应俱全,帐篷里摆满各色南北货物,各式农具、杂物随地设摊,让人选购。还有耍猴的,玩蛇的,变杂技魔术的以及马戏团等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群众。

如今,家乡每逢庙会,亲朋好友是必到的。主人以丰盛的菜肴款待来宾,一些大户人家,亲戚朋友多,开起了流水席,白天晚上分批招待,并以此为荣。赶庙会,是家乡世代延续传承的风俗,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