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锅

核心提示: 老母在世时,我们常听她唠叨,村里人如果看不到新婚后的新娘子清早出门“铲锅”,就会给老人们的“铺摊”(聊天)落下了话柄,集聚一块的老人指手画脚,不是说张家的儿媳多能干,就是说李家的儿媳少教头(没教训)。因此,在农村谁家的姑娘到了“当嫁年龄”,做母亲的一定要叮嘱女儿学会铲锅、烧饭,否则婚后不会“铲锅”、烧饭的新娘,就要遭受婆婆娘的白眼,甚至连娘家的老妈也让婆婆看不起。

老母在世时,我们常听她唠叨,村里人如果看不到新婚后的新娘子清早出门“铲锅”,就会给老人们的“铺摊”(聊天)落下了话柄,集聚一块的老人指手画脚,不是说张家的儿媳多能干,就是说李家的儿媳少教头(没教训)。因此,在农村谁家的姑娘到了“当嫁年龄”,做母亲的一定要叮嘱女儿学会铲锅、烧饭,否则婚后不会“铲锅”、烧饭的新娘,就要遭受婆婆娘的白眼,甚至连娘家的老妈也让婆婆看不起。

说到“铲锅”,还得从“锅灶”说起。旧时的农村,家家户户煮饭烧菜都是用土结泥坯砌成的“灶头”,燃料大多是麦草、稻草、少量的豆萁、木柴,时间一长,锅底就积存厚厚的一层烟灰,俗称“锅底灰”,积灰越厚,锅底越难受热,既费时,也费草。故而家庭主妇隔三差五就要铲一次锅(铲除积灰)。

“铲锅”很有学问,也是一项技术活。铲锅首先要学会“起锅”(把铁锅从灶台上取下来),铲完了锅要“按锅”,就是在锅台四周铺上适量的草木灰,锅落下后要密封、平整,不能让灶膛里的烟火从锅的缝隙中冒出,更重要的是铲锅时,手中的“锅铲”用力要均匀,铲除积灰时不能让“锅铲”两边的“铲尖”触碰锅身,如若让锅铲尖紧贴锅身,掌握不当就会碰上铁锅,不是出现裂缝,就是戳出小洞,轻者让“补锅佬”修补后可继续使用,重者只能报废。所以铲锅时要做到手中有数,让锅铲平稳地贴紧锅身,有序操作。

旧时农村还流传一个约定俗称的规矩,即铲锅时不能将锅沿四周紧贴地面,要让朝下的一头锅沿搁在扫地的笤帚上,让锅沿与地面留有一道缝隙,这样在铲锅时就不会发出“闷声”了。民间流传的“铲锅闷声”,会将塘里的“淹煞鬼”招惹上岸,如有老人小孩踏上码头时,“淹煞鬼”就会把他们拖入水里淹死并挖去屁眼(肛门)。记忆中二十年前的周边村庄也曾出现过小孩不慎落水的事故,当人们发现塘面浮出落水小孩时,抢救已晚。在场的团员青年们向围观的群众进行了反复的宣传,落水小孩未得到及时抢救时,由于喝多了水,肛门因水的压力而胀破,绝不是什么“淹煞鬼”而为,但社会流言依然四起,其实是为了吓唬孩子,特别是顽固的老人们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故而民间所传落水孩子的屁眼被“淹煞鬼”所挖也就信以为真了,故而铲锅时让锅沿搁在笤帚上的规矩也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灶具也在不断提升,但多数农家还保留着“土灶”。逢年过节时,蒸馒头、糕点或有众多亲友到访时,还得用上“土灶”。既然保留了土灶,也就还有铲锅的事,前年冬天我和老伴搬回老家暂住,一天清晨醒来,耳边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吱呱吱呱”的“铲锅声”,听起来还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由于铲锅都是在清晨进行,如碰上七八户人家不约而同的铲起锅来,加上左右邻村不时传来的铲锅声,无意间竟汇成了一首韵律“晨光曲”,别有一番情趣。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