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巷门外的第一个新村

河滨新村的变迁

核心提示: 丹阳市区的新民东路,麻巷门桥以东,是繁华地段之一,南侧从麻巷门南路至全福南路这200多米的路段,属河滨新村范围。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到新世纪之初的20多年间,在蓬勃发展中,有几个是丹阳第一,永载史册。

■ 路志高

丹阳市区的新民东路,麻巷门桥以东,是繁华地段之一,南侧从麻巷门南路至全福南路这200多米的路段,属河滨新村范围。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到新世纪之初的20多年间,在蓬勃发展中,有几个是丹阳第一,永载史册。

丹阳古城的麻巷门,是北门和东门之间的一个城门。从麻巷门街出城,沿护城河向南100多米,才到达通泰桥,俗称麻巷门桥。过桥沿河几十米,有一条由新北门到大定船村的长沟,沟上一座小石桥,连接东西道路,这座小石桥,俗叫一里桥。小桥离城只200多米,怎么称一里桥呢?因出麻巷门要绕个“弓”形的大弯,这样就有一华里了,所以叫一里桥。长沟的东西两边,都是平整良田,由大小定船村和三村头农民耕种,改革开放时,属城镇公社城东大队。

麻巷门桥以东向南的河沿,原来是高低不平的河岗,也是乱葬坑,村民在河岗上开垦种些旱谷。解放后,在镇压反革命运动时,有十几个反革命分子和恶霸,就是在河岗边被枪决的。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之初,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向县城之东开发发展,新民路向东延伸,在通泰桥以北,新建了麻巷门桥。首先由县邮电局,公检法在新路段南侧,新建了第一批的邮电、政法大楼,好些单位也相继东移,并陆续建起了几十幢住宅楼,行政四级以上享受厅局级待遇的老干部连体别墅也建在这里。住宅楼南北通道,分为一巷、二巷、三巷,城镇人民政府将这一新区段命名为河滨新村,并成立了居民委员会。这是改革开放后,县城向东发展而命名的第一个新村。

各行各业随着形势的发展,纷纷开辟新阵地,县商业局在河滨新村三巷东北侧,新建了丹阳第一家大型商场——丹阳商场。开业之初,顾客盈门,效益极佳,接着县工业二局在河滨新村二巷东北侧,新建了当时丹阳第一幢最高(八层)的东方大厦,据说丹阳县向上级报请撤县建市时,上级派员来丹考察,就是在东方大厦乘丹阳第一部直升电梯到最高层,俯视丹阳城全貌的。大厦开了丹阳第一家苏果超市,顾客自由选购物品,电脑结账,这是新事物,广大顾客纷纷到超市购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好。

原来由北向南的长沟,北段填平,建房开店,形成新的商业区,北段命名为全福北路,南段为全福南路。南段的长沟没有填,而是由农业银行将沟水抽干,挖掉烂泥,在沟底打基,就在长沟上建起了丹阳市区第一座仿古楼阁,作为营业厅,取名春风阁,由书法家、原丹阳县教育局局长陈肯书写了春风阁匾额和楹联,这是当时丹阳一景。在春风阁后面,园林部门利用长沟,建成了长方形的景观水池,铺设彩色喷泉,这是丹阳水上第一景,吸引着许多群众前往观看欣赏。

随着丹阳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公安局、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原来的政法办公大楼,已不适应工作需要了,因而分别在别处建了办公大楼。原政法大楼拆除。

前几年,河滨新村和海会新村两个居民委员会,合并为大定船社区居民委员会。今年以来,为丹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社区主任带领工作人员对老旧楼房的破旧楼道窗统一拆除,全部换上了铝合金窗;在道路巷子两边墙上布置了大型彩色图文并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幅标语,既使过往行人受到教育,又美化了环境。真是“老旧小区面貌新,共创未来更文明”。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