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剧载乡愁 振兴靠众人

核心提示: 第一次观看丹剧团的演出,是在小区东侧的广场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两旁宣传板上所写的“天下第一团”。

第一次观看丹剧团的演出,是在小区东侧的广场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两旁宣传板上所写的“天下第一团”。由于之前曾参观过严凤英故居,即便是在黄梅戏被广泛传唱的安徽安庆,人们都没有以“第一团”自居过,这让我多少产生了好奇,究竟这“天下第一团”的称号从何而来。

与丹剧团的演员们交谈后才得知,早在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举办了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展演分南、北两片,分别在福建泉州和山东淄博进行,历时2周。32个稀有剧种的32家院团携38个剧目共演出39场,观众达4万余人次,出现了人人争说“第一团”、人人争看“第一团”的盛况。整个江苏省只有两家剧团参加了那一年的展演,丹剧团就是其中之一,这便使得丹剧团有了“天下第一团”的美誉。

都说“物以稀为贵”,但是在戏曲界,“天下第一团”的称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剧种是否只剩一个团在“独唱”,稀有反映的是它们正面临危机、处境艰难的无奈。全国戏曲稀有剧种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来自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了286个,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许多剧种只剩下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我们丹阳人引以为豪的丹剧就是被保存下来的剧种之一,但纵观全国,也只剩下丹剧团还在默默坚守着这一剧种。反观国粹京剧和著名的黄梅戏,不但票友众多,而且后继有人,全国各地京剧和黄梅戏的培训班层出不穷,为这项剧种的延续不断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随着国家对传统戏曲保护力度的加大,随着不少剧种被列入非遗保护项目,“天下第一团”所代表的稀有剧种这一宝贵文化资源,正在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呵护。之所以要呼吁保护稀有剧种,是因为在戏曲艺术受到经济大潮冲击被逐步边缘化的当代,稀有剧种更成了边缘中的边缘,弱势中的弱势,濒危中的濒危。“天下第一团”是仅剩的“独生子”,一旦再失去,祖国的文化基因库中将永远消失这一基因。就像地球上许多濒危的珍稀动物一样,一旦失去,将意味着永别。

丹剧作为在丹阳土地上诞生的稀有剧种,经历过成长,见证过辉煌,但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将不再需要丹剧。丹剧作为丹阳戏剧文化最重要的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市民的喜爱,如果连丹阳人都不再听丹剧了,那么还有谁会来热爱这家乡的戏呢?

这几年,丹阳的电影院越开越多,哪怕是凌晨首映的电影也是人山人海。此时回忆起与丹剧团的几次偶遇,或许在某个小区、又或者是某个乡镇的舞台上,远远望着演员们的身影,他们没有华丽的舞台,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但举手投足间都显示着对于丹剧的热爱与执著。都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必然是丹剧团的演员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才让这一古老的戏剧延续至今。想到自己平时很少观看丹剧,内心竟也不由自主地羞愧起来。

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处,演员唱起啷当调,观众纷至沓来,时而侧耳倾听,时而鼓掌喝彩。人影幢幢间,有几位孩童竟模仿着身旁大人的样子,也唱了起来。丹剧已然不是独唱,它装点百姓的生活,让这座城市的夜晚不再寂寞。

(裴扬)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