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桐城

核心提示: 车队自安庆而上,到桐城时已是下午,刚下过雨的街道两旁,连香樟树呼出的空气都是湿润的。同行的好友中不乏喜欢散文的,听他们的交谈,我这才想起,这里就是 “桐城派”的桐城了。

■裴扬

车队自安庆而上,到桐城时已是下午,刚下过雨的街道两旁,连香樟树呼出的空气都是湿润的。同行的好友中不乏喜欢散文的,听他们的交谈,我这才想起,这里就是 “桐城派”的桐城了。

或许有人跟我一样喜欢武侠小说,对不同的门派也是如数家珍,但无论是少林也好,武当也罢,它们都是传承武学的门派。这以散文见长、颂扬儒家义理的桐城派实在显得有些树大招风。但终究还是个文学流派,那就得有个“派”的样子,祖师爷是必不可少的——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四祖”。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姚鼐善为古文辞,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另据史料记载,曾国藩虽不是姚鼐的弟子,但是他自称私淑姚鼐,世称“湘乡派”,实为桐城派的变体。这才有了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依地域而命名的散文流派。

时代在变,文学也在变,“桐城派”历经初创、鼎盛,而直至20世纪初时走向了末流,像那样以地域的形式出现的散文流派再也没有出现过。但即便如此,四祖中的最后一位姚鼐在中年时就辞去了高官厚禄,腾出时间来提倡桐城派主张,开始了他四十余年的讲学生涯。他先后在南京、扬州、徽州、安庆等地主持钟山、梅花、紫阳等书院。他的门下有很多后来成为了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如有名的姚门“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有很多籍贯不是桐城的作家也自认为桐城派,最终他们使“桐城派”声势更高。

我羡慕桐城人,他们是幸运的,这是一座笔尖上的城市,他们的祖先在文学上孜孜不倦的耕耘让这座城市得以在中华文学史上千古流芳。羡慕之余,文学的爱好者们更应当从中获得对文学创作一丝不苟的精神,牢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箴言——或许,我们的城市并不会因我们而誉之为“派”,但我们的坚持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来热爱文学、拥抱梦想。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