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前,大道存焉

核心提示: 这几天,网络上一则行进中的汽车在斑马线前违反礼让行人的规定将受到罚款和扣分的帖子被广泛传播并引发热议。

这几天,网络上一则行进中的汽车在斑马线前违反礼让行人的规定将受到罚款和扣分的帖子被广泛传播并引发热议。我个人认为,尽管目前还只是在城区的部分斑马线上布点设施,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项出自公安交警部门的带有明显法律监督效力的行车规定,对于法治和社会道德的双重建设皆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之所以如此看重它,并非因为它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伟大决定”,而是因为这项规定很“管用”,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概括起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不文明开车的违规者具有直接的法律惩戒效果。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对人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道德层面的评判说教。但事实证明,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单纯的道德教育从来收效不大。我们经常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如何如何高,然而追根溯源,任何发达国家较高的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一整套“严刑峻法”的具体实施,集数代人的努力“内化”而成的,比如法律规定“见死不救”者将获罪判刑;反之则获得很高的道德声誉。在如此法治和道德的双重“高压”下,人们自然会渐渐养成弃恶向善的文明习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社会发展进入“汽车时代”后,用法律的手段规范车主的文明开车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其辐射效果,假以时日,必有大成。

第二,实实在在地灌输了“人人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在经济发展的汹涌大潮中,有些富裕起来的人固执地认为有钱就是成功,有钱就高人一等。延伸到开车上,有些开车人就自认为比走路骑车的人要高出一头,无视对方的人身权利和行动空间,经常对着行人“吆五喝六”,甚至在斑马线前也踩着油门摁着喇叭驱赶正在走路的老人和学生,非常粗暴无礼,一副土豪派头,不仅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与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格格不入。如果不能尽快修正这些不文明习惯,无疑也将在全球化进程中拖累自己前行的步伐。

第三,有利于从大众心理和文化道德上理顺“强势”者与“弱势”者和谐共存的社会秩序。世界上任何地方表面上都呈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人以“强势群体”的面目出现,有的人以所谓“弱势群体”的面目出现,大到政府首脑与普通民众之间,小到开车者与走路骑车人之间的关系莫不如此。如何处理好“强”与“弱”的社会关系、建设一个理性和谐的社会道德秩序呢?纵观当今世界,理想的社会治理方式常常都以“强者”向“弱者”示弱的姿态体现出来,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的“禁穆令”,因为有不合理之处就被许多州政府否定掉了。他也只能取消,因为法律不支持他,他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权力装进笼子里”也是这个意思。

其实,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早就告诫过包括统治者在内的“强者”应“光而不耀”,不与“弱者”争利益争先后,要谦恭礼让,惟其如此,“强”、“弱”之间才能和谐相处,民众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试举一例。老子的《道德经》六十六章里这样说:“是以圣人于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翻译成白话就是:“圣人(统治者、强势者)要领导民众,必须用言语对民众表示谦下;要想成为民众的表率,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之后。所以圣人居于高位而民众不感到重负,居于前面而民众不感到利益受损。”以及“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等等都是这个道理。试想,这一情形如果反过来呢?恐怕处处都会滋生更多的社会矛盾,恃强凌弱,你争我夺,暴戾蔓延,怨声载道。

由此可见,斑马线前,也有大道存焉。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