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识字班和小先生

核心提示: 1951年冬至1952年春,司徒区各小乡都在一些较大的村庄办起了扫盲识字班。曹甲乡的扫盲识字班就办在曹甲小学。

1951年冬至1952年春,司徒区各小乡都在一些较大的村庄办起了扫盲识字班。曹甲乡的扫盲识字班就办在曹甲小学。学员是曹甲村及邻村的青少年文盲,主要是青年姑娘和年轻的嫂子们。教师由经过速成识字法培训的年轻村民曹永平、曹龙明担任,学校老师作兼职辅导员,老师还下任务给我们本村的中高年级学生,要我们当“小先生”,负责叫人和家庭辅导这两项工作。教材是以农村常用字为主的课本;学习的时间是晚上,靠汽灯照明。白天,汽灯放在学校老师的办公室里;晚上,有人打好气、点亮灯,挂到上课的教室里。教学方法采用注音识字法。教员先教注音字母——读音跟后来的拼音字母大都相同,好像声母比拼音字母多出丹阳方言中的“尼”、“额”等,当然写法与拼音字母完全不同——它是作为识字的“拐棍”来用的,目的在于帮助学员快速认读识字,并不强调写注音字母。学员差不多认得注音字母了,教员就接着教课文,当然以读、写常用汉字为主。当时,曹甲乡扫盲识字班学员有40多人,晚饭以后,我们这些“小先生”就要到挂钩的学员家里去走一趟,招呼学员赶快到学校上课。我们陪她们走进学校,教室里的两盏灯已雪亮雪亮,学员们陆续来到,教室里坐得满满的。教员快来上课了,我们这些“小先生”叫人的任务就完成了,可以回家了,有时候也会有人留在教室里陪听。教员教完新课,学员们都按要求读书写字,格外顶真。遇到困难,教员“招”之即来,当面辅导。学校老师隔三差五地到识字班来读读报、教教歌。学员们对这些都非常喜欢。她们在旧社会没有读书的机会,现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组织她们学文化、见世面,大家都很珍惜,所以天天晚上来上课风雨无阻。偶尔缺了一次课,会找教员、找“小先生”等帮她补课。教员布置的作业,个个都实打实地完成。我们这些“小先生”下午放学做好家庭作业后,就会到挂钩的大姐大嫂家里去转转,当一会儿“先生”。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批学员全部脱掉了文盲帽子,再也不是“睁眼瞎”了。紧接着,大多数学员又转入乡政府办的民校,坚持常年学习,巩固了扫盲成果。后来,她们都能看懂通俗文章,其中好多人还能写简短的书信,有的人还当上了村、乡妇女干部。我们这些“小先生”也获得了成就感和受尊重的快乐。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