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高桥食品收购分站

核心提示: 在计划经济的六十年代末期,生猪资源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当地人们猪肉制品计划能否确保供应。

■ 静观秋景

在计划经济的六十年代末期,生猪资源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当地人们猪肉制品计划能否确保供应。就拿当时比较有名的高桥食品收购分站(属新桥食品站)来说,由于其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处处便农利农,不仅赢得了本地猪农的信赖,连邻近武进几个乡的猪农也纷纷送猪上门出售,充足的猪源满足了当地猪肉计划供应的需求,支援了丹阳县城、镇江、常州等地的猪肉制品供应,提高了农民饲养生猪的积极性,促进了生猪业的发展。

高桥食品收购分站地处新桥乡邻西边界,与建山乡接壤,一条连接省道的公路桥——高桥,是新桥乡和建山乡的分界线,高桥西是建山乡集体商业的高桥饭店,建山供销社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门市部。高桥食品收购分站就设在高桥东一个硕大的围墙内:大门面朝公路而开,靠西是一排宽敞明亮的水泥地猪圈,圈内一群“哦哦哦”的猪拱食的噪声不绝于耳,南面是通体敞亮的屠宰坊、食堂、职工宿舍和面临公路而开的猪肉供应门市部,收购站与公路相距六十米见方的一块空旷场地上搭建了两排遮风雨挡太阳的天棚,这也就是农民平时送猪前来排队等候收购的场地。

这里的生猪收购按照当地风俗,每逢三、六、九的集市日开秤收猪。当年有个叫陈小牛的人,他既是食品收购分站的负责人,又是收购员。这是个很有点经济头脑的人,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脑子灵活,很有亲和力,农民出身的他和猪农总有说不完的家常话,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他都能够搭上腔,和他们热络地交谈,了解他们的心情,也体察了猪农的难处。由此定下了四条规矩:(一)坚持按质论价收购,严禁压级压价、尅斤扣两;(二)收后当地宰杀的猪,如出肉率超标,超出部分按收购小票地点将钱退还给猪农;(三)猪农如认为他的猪售价低了,可随时就地宰杀,按实际出肉率计算折价,不让猪农吃亏;(四)如猪农前来出售的猪斤量略有不足,达不到收购标准,如猪农愿意,可暂寄养在收购站猪圈内(做好标记)待达标后收购,期间按天数略收少部分饲料款。

四条贴近猪农心意的消息一经传开,前来售猪的农民络绎不绝,不仅本乡本地和建山乡、后巷乡、访仙乡的农民纷至沓来,连邻近武进县边界的西夏墅乡、小河乡、孟河乡的猪农也闻讯前来出售,有时等候售猪的长龙排到公路上,收购员忙得口干舌燥,中午饭要到下午两点多钟才能吃上。作为会计的我平时除了做好新桥食品站会计工作外,每逢高桥收猪集市,隔夜就要从银行营业所拿出一大笔收购款(当时都是小额票面,最大的是十元票面),早上5点多钟就从新桥骑自行车十余里赶到高桥,点钱付款,多的时候一天就收二百多头生猪,这在当时的食品收购行业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效应……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划时代的大变革结束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凭票供应、逢春节和节日才能尝荤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