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城杨木桥的“调猴灯”

核心提示: 吕城杨木桥的“调猴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 李敏

吕城杨木桥的“调猴灯”,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飞机场,杨木桥村整体搬迁到吕城镇火车站北的西符村。村分东西两队,习惯称大杨木桥,其东二里飞机场油库旁还有个杨新队,俗称小杨木桥,还有部分人则分散他村。人员散了,不容易聚拢。再则当时严令杨木桥人习武。慢慢的,“调猴灯”只有在人们闲聊时,才会谈上几句。

据我父亲及老辈人介绍,以前每到农历腊月,族长就开始召集“猴子”们在老村的李家祠堂前进行“猴灯”训练。年长的指导年轻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要领,都一丝不苟。

“猴灯”训练是很刻苦的,台前一刻功,台后十年功,一点也不为过。队员既要掌握表演的技巧,也要熟悉表演的程序,如“猴灯”中表演节目“跳八仙桌”,比我们体育上的“跳鞍马”要难多了。这八仙桌有一米二见方,很多“小猴子”在训练中稍不留神,就会受伤,它要求表演者,在腾空飞跃时,双手从后往前跃起,在八仙桌上快速移动,两条腿绷直跟进,要有力量,有速度,还要有高度。很多刚入门的“小猴子”都吃过这个亏,尤其是两条小腿会常常留下青痕。

翻筋斗节目,是“猴灯”最常见,最受欢迎的一个节目,有侧翻、正翻、背翻、凌空翻。侧翻,比较简单;正翻、背翻难度不算太大;凌空翻难度大些,它要求高飘稳;另有倒立表演,要求表演者排成一行,倒立行走;最难的要数在堆叠的八仙桌上的表演了:要求“猴子”在八仙桌上翻筋斗,竖蜻蜓,闪跃腾挪。1989年我见过一次。据说祖辈们最厉害的能在五层高的八仙桌上表演。这有些杂技的味道了。

外出表演前,“猴子”一定要在李家的祠堂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感恩祖先,祈求福佑。听我父亲讲,哪一次谁不虔诚,谁就会惹上事。事后想想,“猴灯”表演,是有一定风险的,认真对待“安全”是必须的。

“调猴灯”阵容大,少则几十人,多则一百多人,等锣鼓镲镲响起来的时候,场面是非常壮观的。表演的时候,更是热闹非凡,不是一般的“灯”可以比拟的。尽管这样受人欢迎,但在遇到其他“龙灯”进村表演时,“猴子”只能乖乖的排在最后,即使是“荡湖船”,也必须礼让的。

“调猴灯”1989年在杨木桥东队的打谷场上表演过一次,不过,表演的不是杨木桥的“猴灯”,而是武进县万绥乡南星庄“调猴灯”。南星庄现属常州市常北区西夏墅,离现在的杨木桥村向北大约有十三四里路远。当时,我的一位兄长周志浩1988年来电话告知我父亲,说要晚一点过来拜年,原因是村上要恢复并进行“调猴灯”。第二年,由我兄长联系,南星庄决定在1989年正月十五到杨木桥村来“回拜师父”。那一天,人们第一次长了“见识”,也惹得村上的几位老人唏嘘不已。

“调猴灯”起源于何时,也许在杨木桥村的现存家谱中有记载,什么时候传入南星庄,也可能有记载,不管怎样,而今万绥南星庄的“调猴灯”已经成功地登录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算是可喜可贺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