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里的汽油灯

核心提示: 上世纪五十年代,丹阳农村普遍没用上电,每家每户点的都是煤油灯或豆油灯,灯光十分昏暗。

■ 黄敖海

上世纪五十年代,丹阳农村普遍没用上电,每家每户点的都是煤油灯或豆油灯,灯光十分昏暗。当时农村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党中央毛主席指引农民要走集体化道路。1953年农村实行土地改革;1954年成立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

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活动中,上级政府派出的工作组经常要召开群众大会,而农民群众白天要参加劳动,所以群众大会都安排在晚上进行。群众大会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美孚灯、蜡烛之类的照明都无济于事,幸好各乡镇供销社及时采购了一批亮度极好的汽油灯。当时各村都购买了汽油灯,小村一盏大村两盏。这里有一点必须先说明一下,当时群众所称谓的汽油灯,并非是用汽油点的灯,汽油挥发性强,是决对不能点灯的。群众口传的汽油灯实际上是一种由煤油喷雾燃烧的“油汽灯”。这种灯的亮度相当于现在的1000瓦的小太阳灯。

笔者少年时在大人的指导下曾学会了开启这种油汽灯。当时的这种油汽灯有两种型号。一种是挂灯,把灯吊在梁上,光照范围很大。吊挂在梁上的油汽灯底下没有贮油罐,它的贮油罐在灯的上方,所以灯底下没有阴影。另一种型号的油汽灯是搁在桌子上的,它的贮油罐在灯的下方,虽然亮度跟吊灯一样,但如果挂起来,灯底下就有一大片阴影,可使用起来比吊灯方便。所以两种型号的油汽灯各有所长。

这种油汽灯的使用原理其实就跟现在农民使用的背负式农药喷雾机差不多。农药喷雾机是用手打气,使药桶里产生压力,然后气压将药液压送到喷头喷出雾状药液。而当时的油汽灯也是这样:其贮油罐上装有一个小型的手动压气筒,点灯前先用手把贮油罐里的气打满,然后打开阀门,带着压力的煤油就从一个小小的喷头里喷出油雾,油雾喷在油汽灯上特制的“灯泡”里,紧接着用明火在“灯泡”下一点,只听得“噗”的一声,油汽灯顿时亮堂起来了,满屋子立刻发出了“啊”的一声喜叫,小孩子更是高兴得跳了起来。

油汽灯的核心部件就是“灯泡”。灯泡是用棉纱织成的一只小纱袋。生产厂家将小纱袋浸泡在一种特殊的化学药品溶液中,然后取出晒干。当新纱袋装在油汽灯里第一次使用时,火焰很快将棉纱燃烧殆尽,而棉纱里的特殊化学物质使燃烧的纱袋变成了一网状的纱灰灯泡。这个纱灰灯泡比蚕茧略大一些,经不起风吹,经不起剧烈震动,否则就会破碎。所以大人在开启油汽灯时不准小孩靠近,生怕小孩一口气将灯泡吹碎。

油汽灯点亮后,煤油汽雾在灯泡里充分燃烧温度极高,发出耀眼的光芒。大约一小时后贮油罐里的气压会逐步下降,灯光明显暗淡下来,这时就要再次打气,气一打足,油汽灯又发出嗤嗤的声响,再次光芒四射。

那时油汽灯除了晚上开群众大会用外,农忙时场头脱粒也用。特别是到了冬春农闲时节村里唱大戏,戏台两侧各挂一盏油汽灯,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是农民一年到头最快乐的时刻。

到了1965年以后,村村都通上了电,一切需要照明的地方全都有了电灯。农民口头说的“汽油灯”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