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说年画

核心提示: 从前,一过了腊月二十,新华书店门前就已经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前来买年画的人,川流不息。

■ 郎宝林

从前,一过了腊月二十,新华书店门前就已经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前来买年画的人,川流不息。店堂内的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年画,中间拉起的铁丝上也挂着各式各样的画。那些色彩鲜艳,眼花缭乱的年画,令我心动,目不暇接。购买年画的人将柜台围得水泄不通,有时只好从人头上递钱。那样一种热闹、温馨、喜气洋洋的场景,至今仍成为我心中温暖的记忆。

后来,哥哥姐姐渐渐长大了,喜欢上了与现实生活贴近的新年画。记得有一年春节,买的是“毛主席万岁”、“姑嫂选笔”、“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电影《蚕花姑娘》的插图。那一张“毛主席万岁”的画,我看了又看,总也看不够。一位衣着华美的母亲,拥举着孩子,朝向上方,神情激动。她肩上的小女孩挥舞着手中的红花,在天安门前的人群与花丛中,发出“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升华出对领袖热烈,真挚的感情。

年画曾在一年一度的春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在一年辛勤劳作之后,买年画,贴年画,欣赏年画,成为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上世纪50年代的“开国大典”、“我们热爱和平”、“志愿军英雄屏”、“小放牛”这些年画至今还在老年人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走遍全国”、“社会主义好”、“半耕半读育新人”、“武松打虎”、“女驸马”等年画,人人记忆犹新。根据古典名著,民间传说创作的各种年画,更是家喻户晓,人见人爱。“西厢记”、“岳母刺字”、“刘备拈亲”、“钟馗嫁妹”、“水漫金山”、“白娘子与许仙”、“三盗芭蕉扇”、“三打祝家庄”、“贾宝玉夜探潇湘馆”、“林海雪原”等等不胜枚举。

文革中,年画虽然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画面上总是以红色代表政治形象,但家家户户过年时挂上的红红绿绿的革命样板戏年画,倒也给节日带来不少喜庆的色彩。粉粹“四人帮”后,被十年禁锢所带来的饥渴,使得一大批戏曲年画大放光彩“红楼梦”、“碧玉簪”、“牡丹亭”、“拜月记”、“杨门女将”、“群英会”等令人接应不暇,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九大元帅”,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领袖合影,重新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的春风,赋予了年画更新更美的内容。表现领袖与人民深切感情的“同欢共乐”;讴歌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洪湖岸边”;赞美农村新人新事新岁风貌的“我家买了大金牛”、“人勤春早”、“一年更比一年好”、“花香千里”……这些年画,更加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我的记忆中,一张“悄悄话”年画,展示了“这样的生活场景;小孙女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她得意又神秘地伏在爷爷耳边悄悄告诉爷爷。小女孩那可爱的神气,爷爷的那种心中美滋滋的味儿,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年画中像这样充满诗意和美的画面,比比皆是。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