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腊月 迎春节

核心提示: “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为岁尾,又称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则多称之为嘉平月。

■ 朱银和

腊月

“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为岁尾,又称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则多称之为嘉平月。

“腊”,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氏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据《尔雅》记载:凡年末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商朝将过年直称为“祀”,即取义于这期间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古人称之为“腊”或“蜡”,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白神。秦汉时期统称为“腊”,夏及汉后各期,“腊”皆举行于农历十二月,故世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革命化”春节

1967年1月,正值“文革”深入发展,各地“两派”斗争激烈,社会极不安宁。寒假开始,我便快速离开大学校园,返回老家,此时已至腊月二十。家境之因,繁琐家务全落在了我的身上,一天下来,还真有点劳累。写春联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亲朋好友、左右邻居均要递上红纸一张,帮助他们写对联。在那特殊年代,对联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稍有不妥,就会遭来麻烦。“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东风劲吹红旗飘,革命形势无限好”、“江山处处娇,风景年年好”、“永怀报国心,常鼓兴邦志”……内容统一,且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除夕夜,村上听不到鞭炮和锣鼓声,一家人团聚一起,炒上几道小菜,吃上一顿用青菜猪油渣为馅的馄饨就心满意足了。老父亲二两白酒后,便认真地对我说:“你是大学生,见多识广,但当今形势,你要冷静,不要随意表态,多看少言。”我十分理解1938年就入党且长期担任大队书记的父亲,因为他还在被“造反派”批斗之中。对我说后,又从口袋中摸出用红纸包的压岁钱塞到弟弟手中,并再三嘱咐说:“好好学习,不断进步。”

大年初一早晨,朋友、长辈、左右邻居串门相互拜年,互致问候,但恭贺语是清一色的,“新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进步,再上新台阶”,诸如“恭喜发财”、“大吉大利”、“富贵吉祥”、“多子多福”之类的词语一概禁止。大约七点半钟,队长吹着哨子,把村上的男女老少召集到我家前面的打谷场上,集体学习毛主席语录,要求大家过一个“革命化”春节,把“抓革命、促生产”作为新年的要事来抓,争取多打粮食,丰衣足食。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