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核心提示: 12月17日至25日,作为纪念吕凤子诞辰13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正则绣发展史暨乱针绣大师作品展”在我市万通大厦正则绣艺术馆内举办。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姚建萍12月20日专程从苏州带学生来丹阳观看展览,听取吕存对于正则绣发展史的讲解。

12月17日至25日,作为纪念吕凤子诞辰13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正则绣发展史暨乱针绣大师作品展”在我市万通大厦正则绣艺术馆内举办。此次展览系统回顾了起源于丹阳的正则绣发展历史,展出了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丹阳、苏州、常州、宝应等地的70幅代表作品。这是一次名家云集的艺术盛会,工艺美术界6位“国大师”、14位“省大师”、数十位“省名人”以及全省刺绣界的精英云集开幕式现场,与广大文艺爱好者共享这一文化盛宴。连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吕存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道出了这次规模空前的“绣展”台前幕后的故事。

溯源头——

正则绣发轫于丹阳正则女校

“现在大家都知道乱针绣,但大多都不知道乱针绣的来历,不知正则学校、正则绣和吕凤子先生。”吕凤子先生的嫡孙、正则绣第三代传人吕存一语道出了“正则绣”在传播、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尴尬。

虽然正则绣如今大多作为中国刺绣发展到近代后产生的一种新的针法,即乱针绣而被熟知,但其实正则绣发明之初是作为一种新的、结合了中西艺术理念和方法的艺术创作形式在进行研究和发展,并一度纳入了正统的美术教育体系中。这一切的筹划与运作者,便是吕存的祖父——著名美术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

对正则绣产生、发展的历史,吕存自小耳濡目染。“上世纪初,吕凤子先生用家产创办江苏丹阳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并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创立了正则乱针绣。这是用来表达艺术观念、抒发自我情感和思想的一门新的艺术形式。”吕存说道。

回溯正则绣创立发展的历程,正是得益于吕凤子先生西画学习的背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挖掘了刺绣在线条上的表现优势。他结合了西方素描及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创作出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不是传统刺绣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模仿和复制,越过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界限。“正则乱针绣在凤先生的创新摸索、他的学生杨守玉等人的不懈努力与反复实践中最终取得了成功。”吕存说,凤先生之所以用校名把乱针绣正式定名为“正则绣”,一方面以示“乱针绣”的出处,另一方面是“正则绣”一名具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与传统手工艺不同,正则绣曾拥有学院式的教学,并且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吕凤子先生三办正则学校,不论是在丹阳,还是重庆璧山,以及最终回归丹阳,可以说,正则绣专业都是学校的特色品牌专业。”吕存说,正则绣对创作者的美术功底要求很高。凤先生自己就是把正则绣当做美术品在创作,正则绣中不仅有刺绣技法,还蕴含了先生的美术思想与艺术理念,其中更闪耀着先生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辉。“凤先生不仅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则学校的美术教育之中,他的五个儿女及媳妇、女婿共十人也曾在学校任课、服务,不拿一分薪金。”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此次展览,吕存特意拿出了珍藏的正则绣作品,其中有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早期正则绣,有杨守玉为凤先生绣的像,还有其父母吕去疾、陈显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多幅正则绣作品。这些正则绣作品均是首次对外展出,吸引了众人驻足观赏。

谈现状——

百花齐放,乱针绣焕发旺盛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吕凤子先生把学校无偿地捐给了国家。正则学校改为普通师范,取消了正则绣科目,不再拥有学院式的教学。

“如拆掉围墙一般,正则绣开始走出学院的高墙,向民间普及。”吕存说,正则绘绣科的师生们把正则绣带出了丹阳:1949年后,吕凤子次女吕无咎和正则学生陈嗣雪、佟家宾把正则绣带到台湾、美国等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正则学校的任嚖閒、周巽先、朱凤等教师把正则绣带入苏州,任嚖閒把正则的乱针绣和苏州的平绣风格相结合,开创了苏绣“细乱针”的风格;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则学校刺绣教师杨守玉先生在常州收陈亚先为徒,发展乱针绣。此后,乱针绣开始在全国普及。

在普及的过程中,正则绣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与商业需要衍生出各种流派和多种针法,国内主要形成了苏州乱针绣、常州乱针绣和扬州宝应乱针绣三大流派。遗憾的是,“正则绣”一名不再通用,而以“乱针绣”名行世。“如今提到乱针绣更多的是指一种工艺,而非凤先生当年倡导的美术创作。正因为如此,在扬州宝应等地,实现了乱针绣的产业化,其产品可以大量地复制、批量生产。”吕存说道。

在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宝应乱针绣异军突起。从上世纪80年代起,乱针绣技法开始传入宝应。目前,宝应全县已发展刺绣企业数十家,绣娘6000余人,年创销售额过亿,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当地的乱针绣人才更是不断涌现,被评为省大师和市大师的有20余人,中级工艺美术师有40余人。

而在苏州和常州,因杨守玉、任嚖閒等原正则绣师生们的传承与弘扬,乱针绣在当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苏州镇湖,2万多人口中,有近8000名从事刺绣的绣娘,还建成了一条集生产、销售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绣品街,容纳300多家刺绣经营户。另有3000多人从事刺绣品的销售、设计、装裱、镜框制作、运输以及面料和丝线供应等,全年销售额达到5.98亿元。在常州,当地政府于1960年拨款成立了“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研究乱针绣的专业机构,并多次送学员来丹阳学习正则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常州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乱针绣接班人,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展览金、银、铜奖,并数次参加国际交流展示。此外,苏州的张玉英、常州的陈亚先更是成为乱针绣领域的“国大师”。

谈到各地乱针绣的繁荣发展,吕存说:“虽然当前乱针绣的发展与凤先生当年想把正则绣带入美术创作的愿望有所差距,但凤先生如能看到当年正则的乱针绣已发展到如此繁荣的地步,也会为之非常欣慰的。”

谋发展——

合作共赢,走好传承弘扬之路

与乱针绣在各地的繁荣发展对比,作为乱针绣发源地的丹阳在这股潮流之中倒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了。“我的父亲毕生致力于正则绣的创作与传承,曾七办学习班,招收了众多的学生,但如今坚持下来的只有我和我的姐姐吕缘,以及方美珑、石贝。但好在丹阳正则绣的火种保存了下来。”吕存不无感慨地说道。

吕存认为,正则绣之所以与其他乱针绣不同,就在于创始之初就蕴含其中的地道的丹阳文化的根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精神高度是其他地方的乱针绣所没有的。“可以说,正则绣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艺术,它要求创作者要有较高的绘画、审美修养。”正因为如此,正则绣在传承中遇到了种种难题。

是走艺术创作之路,还是进行产业化?两条道路,两个方向。前者是凤先生创立正则绣之初设想的道路,后者在宝应等地已有了成功的实践。而对吕存来说,出身于正则绣世家,受家庭教育的熏陶,正则绣于他一直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他也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进行研究和创作的。几十年来,吕存创作不辍,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八九个小时,有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只愿在有生之年多创作一些作品。

正则绣与油画、国画等美术种类一样,是一个个体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作品是不可复制的。近几十年来乱针绣的产业化是从正则绣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对丹阳正则绣的发展壮大他也有了进一步的构思与设想。“一方面,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正则绣的传承与品牌培树,打响正则绣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进行正则绣艺术创作的同时,我还设想与宝应等地合作,把在各地培养的优秀学生请到丹阳来创作、生产,尝试乱针绣产业化之路,实现互利共赢。”此外,吕存还希望建立正则绣的“非遗”馆,把正则绣创立、发展的史料存列其中,供后人参观与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都离世了,了解这段过去的人也越来越少,很有必要建这样一个场馆。这不仅是对吕凤子先生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丹阳特有的正则文化的一种敬重。”

(殷显春 符云莹 文/摄)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