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冬至

■ 王继军

“冬至大如年。”作为被最早制订的二十四节气,冬至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地位不亚于新年,从宫廷到民间,历来颇受重视。这一点,从古人留下的诗词中可见一斑。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代白居易笔下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运用直率质朴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平平叙来,道出了节日里远客思亲之情,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冬至佳节,本应该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只能抱膝而坐,独对孤灯。静谧的夜空中,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本已溢于言表;此时想起故乡,家中的亲人们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吧,他们坐在灯前,正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不见一个“思”字,却处处充满“思”情,只言片语,读来令人内心触动,乡愁渐起。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宋朝陆游的这一首《辛酉冬至》,从节日里冷冷清清的家门写起,描述了祭拜祖先之后,相互搀扶,各自散去早早休息的情景。睡梦之中,回想少年时,镜湖边畅游,日子悠悠漫长,心无忧虑。如今又是年关将近,却是家中贫困,只能草率过节。尤其令人心生悲凉的是,本应是喜庆的节日,然而岁月流逝,年岁渐老,人也越来越怕过年了。“人生易老天难老”,字里行间,一片伤感和无奈。

“冬至阳来复,草木渐滋萌。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父母坐堂上,子孙列前荣。再拜称上寿,所愿百福并。”宋元时期的书法家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在他的笔下,既从时令的角度写出了气候的自然变化,也以民俗的视角描述出冬至祈福的习俗。在古人看来,冬至以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代表着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值得拜寿祝福。因此,冬至也名“一阳生”,属于“数九”的第一天。元代道士尹志平的词中这样写道:“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无独有偶。清代徐士鋐的《吴中竹枝词》中也写到了冬至日里人们穿戴一新,“拜冬”、“贺冬”的习俗:“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这与“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 宋《醉翁谈录》)的冬至日“守夜”风俗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正如杜工部所言,冬至虽然开启了严寒,但是别忘了,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