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刀”王炳良:20载如一日行走在行医路上

核心提示: 有这样一个医生,他医德高尚,一心一意为病患着想,坚持给病人省钱,即使病人拿不出钱也要为其减免甚至免去费用看病开药。不仅周边乡镇,而且镇江、上海、云南甚至香港、台湾、韩国等地的病人都慕名而来,诊所中的锦旗多得都挂不下。他就是王炳良,如今已行医20年。

有这样一个医生,他医德高尚,一心一意为病患着想,坚持给病人省钱,即使病人拿不出钱也要为其减免甚至免去费用看病开药。不仅周边乡镇,而且镇江、上海、云南甚至香港、台湾、韩国等地的病人都慕名而来,诊所中的锦旗多得都挂不下。

他就是王炳良,如今已行医20年。

来到王炳良的诊所内,已有三五个病人坐着等待,而内室里的医床上,王炳良正在给患者治疗。“我们一大早就从全州赶来,专门来这里寻找王大夫的的。听说王大夫看病很准,疗效好,还不多要钱。”陪老伴来看骨刺的毛大爷告诉记者。

刚刚让王炳良治疗后躺着休息的大港新区姚桥镇病人张彩霞说,她腰疼已有七八年,在医院看了几次效果不明显,在邻居的推荐下一路打听来到王炳良诊所。

诊室内,王炳良给患者看病、治疗,忙得不可开交。王炳良介绍说,周边乡镇过来就诊的患者不少,一上午最少有六七个,最多有二十个。“有时候他忙得顾不上吃饭,但即使饿肚子他也要认真给病人看完。”王炳良的妻子说。

为何王炳良的诊所每天病患盈门?甚至很多外地患者不远千里前来求医?记者从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找到了答案:王炳良大夫医德高尚,收费低。

1963年出生的王炳良从湘西医专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开了一家诊所,由于地处乡村,因此接触的大多也是劳苦大众。“他们由于长期劳损而患上颈肩腰病,可我自己是临床医学专业”,对此束手无策的王炳良内心焦急如火。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针刀医学的王炳良,决定当一名针刀医生,为村民们祛除病痛。

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行医20年来,王炳良一直没有忘记刻苦钻研医学。“我先后到北京、天津等地学习,参加各类培训班。还多次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拜师朱汉章教授。”王炳良说,当一名医生就得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医术越来越精湛。

一次,行宫张庄村的一个病人因患腰椎间盘和骨刺合并突出而压迫坐骨神经,没法走路,特地前来王炳良的诊所求医。当时,这个病人的病情严重到三个人也没法抬得动,王炳良赶忙上前搭把手,才把他抬进了诊所。由于病情严重,王炳良给他做了四个疗程的针刀治疗。此后,由于病情明显好转,病人自我感觉不错,又因儿子在外上大学负担重,便在康复期还没结束就外出务工。王炳良骑着摩托车在乡间小道上随访时,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刻上前好言相劝,耐心说服他一定要等到完全康复后再外出做工。病人痊愈后,为王炳良的医德医术所感动,又将自己患病的亲戚也介绍给了王炳良治疗,他们先后都恢复健康,重新获得了劳动和生产能力。

在为病人祛除病痛的同时,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也是王炳良的另一行医原则。“遇到家庭困难的病人,为他们减免药费是常有的事,甚至免费开药为他们治疗。”由于十几年前的一次就诊,病人王师傅早已与王炳良成为了至交好友。他告诉记者,原先他因锻炼过度,腰部受了重伤,走路时不仅驼背,侧腰也没法站直,虽然已经做过按摩和牵引,但几乎没什么效果。经人介绍,王师傅来王炳良这治疗了六七次,身体已经恢复健康,而志趣相投的两人更是成了好友。

除了把对病人的救治和帮助化作自己前行的动力,生活中的王炳良还是个极其念旧的人,虽然早早地来到城区开诊所,可只要村里有需求,他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这条路是两个生产队的必经之路,以前这里是泥土路,村民搬东西去田里干活往往要几个人才能推得动,实在是不容易。”原先,村里打算集资修整泥土路,王炳良知晓后,主动提出由自己独立承担费用,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老百姓赚点钱并不容易。”而听闻一特困家庭的村民患上肝癌,坐不住的王炳良又拉动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给他捐助了几千元。对此,王炳良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仅要救死扶伤,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这也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会永远这样坚持下去。”

(丽娜 蒋玉 文/摄)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