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务唠话务

核心提示: 当年丹阳邮电局的老话务员们最近举行聚会。这些人是新中国成立时丹阳第一批元老级话务员,当中有80多岁的老话务员,最年轻的也年过半百了。在电话还没有自动交换设备的年代里,他们这群年轻人在人工转接电话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年丹阳邮电局的老话务员们最近举行聚会。这些人是新中国成立时丹阳第一批元老级话务员,当中有80多岁的老话务员,最年轻的也年过半百了。在电话还没有自动交换设备的年代里,他们这群年轻人在人工转接电话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年轻人已两鬓斑白,唠着当年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讲述着电波中传递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丹阳是磁石电话交换机年代,人们使用的是手摇式电话机,只有100多个电话,规模很小,通往外地的也只有镇江、南京等地不到5条电路。到70年代初,丹阳电话发展很快,全县大概就有500多部电话了,而我就是70年代初进话房的。

在当时,话务员是一个十分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被称为“千里眼”“顺风耳”,但却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喂,您好,请问您接哪里?”对方的电话话音未落,话务员已将对方所要接线的单位或个人的电话插孔找到,并已经开始转接……在那个靠人工转接电话的年代,用户将电话打到邮电局话务台,人们大多称为“总机”,话务员根据用户的需要,把指定的插头插向被叫用户的插孔里,双方才能通上话。那时丹阳的电话只是3位数,至今我还记得丹阳气象站是18号,化肥厂供销科是230号,县委办公室是152号。那时的我们,都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小伙子,每天上班面对一排排有着数以千计电话插孔的市话台,要熟记全县几百个电话号码,做到倒背如流。记得当时最快的话务员接续速度是每半小时以数百个计算,有时要双手交叉同时接续几个电话——长长的话房坐席,满脑子的电话号码,24小时不间断的电波……

长话,即长途电话接续台。上世纪70年代中叶,随着通信事业的发展,丹阳与全国各地的电话迅速增长,我们话房也增加了专门的长途电话记录台和接续台,最多的时候记录台有3~4个,两班人员倒班。用户挂长途电话首先要到记录台登记挂到哪个省、市、县,什么单位,找什么人,然后再分到各相关长途电话接续台,由长话台话务员把电话内容逐项报给对方话务员,等对方话务员找到受话用户,再回叫给我们这边的话务员,再把发话用户摇出来,双方接上电话。话务员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双方通话时把起止时间记上,最后计算电话费。话务员在报电话的同时,也用最快的速度记录着对方的来话,即外地打到丹阳的电话,经我们的手接通每个来话。有时路途很远的电话还得经转很多长途台,如到江西景德镇,我们报到南京,由南京转到江西南昌,再由南昌转到景德镇用户。所以有时用户一个电话要打几天才能接通。

那时的我们一进话房就每人一个工号,我是28号。特别是长话台,平时与对方话务员联系时,直接以工号相称,很多双方话务员合作多年,却互相不知对方姓名,这是很正常的事。上长话台的话务员要求手快、眼快、口快、脑快,业务水平要相当熟练。如果业务不过硬,手上的电话就接不出去,接不通的电话到下班不算工作量,用户也会因此而申告我们。所以,为了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话房还经常组织业务培训、业务练兵、业务考核。我记得当年长话台业务最棒的是29号,在她手上,一个班下来就很少有电话积压的,对方话务员也很欢迎与她搭班,她完成的工作量有时是别人的一倍,每次业务考核也是她的成绩最优秀。

随着电信通信的飞速发展,丹阳的电话从磁石式时代转换成供电式时代,继而发展成程控电话时代,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移动电话时代,我们见证了这个发展历程,话务员这个职业也永远消失在历史潮流里。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