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裴氏源流考

核心提示: 修家谱者,古已有之。承袭至当代,又有源流考热,其原因有二。一为近代中国战火连年,致很多氏族流离失所,其祖传家谱也早以不知所踪,后人续考以告慰先祖。

丹阳裴氏源流考

修家谱者,古已有之。承袭至当代,又有源流考热,其原因有二。一为近代中国战火连年,致很多氏族流离失所,其祖传家谱也早以不知所踪,后人续考以告慰先祖。二为落叶归根之自觉发于人心,为弘扬先祖功德,进而考姓氏源流,延其家风,得其祖训,传于后人,光耀门楣。受此感悟,得作此文。

山西省的闻喜县为中华裴氏之发源地。“天下无二裴”一说便源于此,全国各地的裴氏的始迁祖都来自这里,江苏丹阳也不例外。裴氏修家谱之早可谓是先知先觉,早在南北朝时期,裴氏就已重视家传世牒的编写。如南朝宋时期的裴松之,就已编成《裴氏家传》四卷。

谁料战火无情,裴氏族人所编纂的家谱在战乱中佚失了许多。但裴氏后人坚持修谱,保护世牒,直至明清都没有放弃过对于族人的考证与家谱的续修。最终他们还是基本保存下了一部《裴氏世谱》,使裴氏后人得以知晓各地裴氏源流。丹阳城,古已有之,而裴氏迁至丹阳在《裴氏世谱》中也有记载。在2000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有一条记录为《云阳裴氏城分重修宗谱》。

上面说道:一世祖希祖,谱称乃从矩裔孙,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十三世学易,明末清初复徒邑城。”由此可见,宜兴裴氏和丹阳裴氏的共同祖先是唐朝末年的裴从矩,自山西迁到了江苏宜兴。他的裔孙裴希祖于宋元之际自宜兴迁居丹阳东北丰城乡,而且还在明末清初迁入了丹阳县城。

时过境迁,丹阳的东北方向并无丰城乡,但“裴家村”却保留了下来。今天,如果我们由丹阳沿着机场路向东行驶,在道路的北面会有一个村庄叫“裴家村”。这与《云阳裴氏城分重修宗谱》里所说“迁居丹阳东北”是完全符合的。所以说,丹阳裴氏的始迁祖裴希祖是先迁到了裴家村,而后他的后人才迁至丹阳城内。为何裴氏祖先要迁至乡间,而不居于城市呢?我想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家谱记载,裴希祖是在宋元之际迁到了裴家村,南宋末年正值兵荒马乱之时,他这样的做法或许是为躲避战乱。

为佐证这一事实,我亲自到裴家村寻访,希望能找到一些裴氏先祖所遗存的蛛丝马迹。经证实,裴家村过去确有过裴氏宗祠,而且规模不小,但却未能保留下来,现在也仅独存了一块影壁墙。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汉族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裴家村的影壁墙上用小篆写了“锡晋褒忠”四个大字。若非大族宗祠是不会有这样的墙壁立于一个村庄里的,可见其价值与地位。询问村民,他们说这影壁墙是好不容易才保护下来的,而且上面的四个字无人认识,更不必说知道意思了。

“锡晋褒忠”里“褒忠”并不难理解,为“称赞忠良”的含义。

而开始时,我对“锡晋”二字百思不解,也曾误入歧途,猜想“锡”指无锡宜兴,会不会是为了颂扬宜兴的始迁祖裴从矩而写?我翻阅古汉语辞典后发现“锡”同“赐”,只偏旁部首不同而已,所以“锡晋褒忠”应写作“赐晋褒忠”。而四个字的意思为“用赏赐与晋升的方式来褒奖忠良”,意为功在千秋,以勉励裴氏后人。小篆为古汉字字体,既然丹阳的裴氏始祖迁于宋元,那么我认为祠堂的建造应该不会晚于明代,这影壁墙应当是元代所立,因为清代之后许多影壁墙上所提的汉字多为楷体。

基于家谱所载,丹阳裴家村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其被毁坏的祠堂和遗留的影壁墙可证实这一时间。裴姓在丹阳市内繁衍生息也应至少有三百多年了。丹阳城内最早出现裴姓应当是在明末清初之际。

裴氏人才辈出,彪炳史册。

《新唐书》中《宰相世系表》中裴姓宰相位列第一,足可见裴氏人才对于整个唐朝的重要性。而丹阳裴氏的始迁祖裴从矩正好就是唐朝著名宰相裴度的曾孙,这一关系在《裴氏世谱》中也有记载。所以如果说丹阳裴氏是裴度的后代也毫不为过。再往上追根溯源可进一步知晓裴度为“东眷裴”,也就是汉代裴辑的后人。至此,丹阳裴氏与山西裴氏祖先的关系都已考证清楚。

考丹阳裴氏之源流也只因好奇,但思前想后,作为子孙更应叙功德,而励后人。被毁之裴氏宗祠或为丹阳文化瑰宝,今日已无得见,实乃遗憾,盼有生之年与裴氏后人一同重建祠堂,以传祖先勤修德业之精神。

裴家村的影壁墙上用小篆写了“锡晋褒忠”四个大字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