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吕城的小“兰亭”

核心提示: 清代道光年间,吕城诗人陈旦华有一首竹枝词中写道:河围地势具山林,莫道桃源无处寻。每到蓼红芦白后,文人结伴快登临。”词中“河围”位于吕城镇南之东一里,现名荷园里村,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清代道光年间,吕城诗人陈旦华有一首竹枝词中写道:河围地势具山林,莫道桃源无处寻。每到蓼红芦白后,文人结伴快登临。”词中“河围”位于吕城镇南之东一里,现名荷园里村,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据河围陈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1126年),金兵入侵中原,宋高宗赵构南迁临安(杭州)建都,身为尚书左仆射的陈缙带裹着金莲的老母俞氏六太君和弟弟陈绅随高宗路过吕城宿夜,见老母步履艰难,与弟商量,自己留下尽孝,要弟陈绅随高宗到临安尽忠。在得到高宗恩准后,陈缙就选址卜居吕城之东河围里孝奉太夫人,并手植9棵槐树,荫庇一里,建陈氏宗祠——九槐堂,自号九槐公。直到南宋隆兴癸未(1163年)二月初八,陈缙谢世后,葬于俞氏六太君墓旁,以示死也尽孝。民国37年《陈氏宗谱》的续谱中记载:陈氏祠堂剩下3间2进,九槐尚剩一株,苍郁古秀。村西有土地庙一座,6间2进,庙旁有观音堂3间2进,还有陈门姜氏贞节牌坊一座,由花岗岩石雕凿而成,4柱3门,高约丈二,现尚存陈缙古冢高地一块,古井一口。

河围里不愧为是陈缙选址的退养之地。据清代道光年间的诗人黄之晋所写的《吕城杂咏》诗稿里,有一首《河围纪游》,用461字详细记载了当时六位文人游览河围胜景的描述。

游记中先写金陵到京口,连峰起伏,而到云阳吕城就一马平川的地势,然后描写了河围村的秋日风景。北临京杭运河,一条小溪从运河南拐,流进村中的一潭清池,河堤高堆的土山上,林木葱茏,对岸就是金碧外炫、荫蔚葱蒨的积庆寺庵。故诗人有“想当盛夏交,水势多汩汩,远山峰为屏(指嘉山),对岸寺作壁,谁知中通渠,樯帆走络绎,藏舟在山腹,此景已奇绝”句。村中堆成的起伏的高土坡上茂林修竹,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虽非面目真,颇有山林迹,或高如轮囷,或凸如顶脊”。山”间是“径更有窄径,酷似倪迂(元代画家)画,只少米颠石,清溪如山麓,峛萃夹涧逼”。在地理位置和环境描写后,诗人触到了眼前美丽的秋景:况我来秋郊,秋景遍四塞,枫叶照眼红,芦花映水白,露葵风剪齐,霜柿日丸炙,荻花间蓼花,红白互梭织,金天画工手,渲染太姽婳,豁我双电眸,肯使万象匿。”紧接着写了动景“隔林人语喧,窄篱犬声咋,蟹箔傍漩涡,竹围栖枳棘。蒲檐正击棉,畦罫方种麦,农事日将蒇,来岁早擘画。信步至茅庵,粉壁有新额。山僧不解事,但煮茗饷客,樵漁共登答,野老半相识”。作者数人在观音堂内与僧人和不太相识的漁夫、樵夫品茗交谈,其乐融融,后发出对这次郊游的感叹:兹游未云远,趣颇畅胸膈,既觏景象千,未破杖钱百(没有花钱)。”最后数人“结趺(盘坐)最高处,俨望秋山碧”。

游记中同行者有穆堂、芸楼、梅坪、蕴山、亮初和作者共六人。这篇游记引证了诗人陈旦华的“每到蓼红芦白后,文人结伴快登临”句。

《河围纪游》阅后,不难想象河围里当年的景色正如东晋永和九年,书圣王羲之邀41位文人好友,在韶兴兰亭流觞曲水、饮酒赋诗、欣赏美景的画面。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