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中观日月墨里知春秋

走进丹阳籍旅澳书画家朱毅文的艺术世界

核心提示: 刚刚过去的一周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与平日无异,但对于祖籍丹阳后巷的朱毅文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周,他回到了祖籍丹阳,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圆了自己多年的艺术梦。

刚刚过去的一周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与平日无异,但对于祖籍丹阳后巷的朱毅文而言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周,他回到了祖籍丹阳,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圆了自己多年的艺术梦。

“书”山有路以勤为径

1950年秋,朱毅文出生在丹阳后巷的一个普通家庭,两岁时随父移居上海。虽然祖辈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爱好书法,一心希望家里可以出个文人的朱爷爷在朱毅文的父亲出生后特意为其取名“金书”,“古有王羲之一字值千金,所以爷爷给父亲取了这个名字,希望他可以在书法上有所造诣。”然而,苦于家境清贫,朱爷爷对朱父的期盼没能如愿实现,直到我出生后,家境开始好转,父亲便将爷爷的期望寄托在我身上。”伴随着父亲的期望,6岁的朱毅文开始天天练字,临摹字帖。“经常是我在练字,父亲坐在一旁监督。那时候觉得特别枯燥,别的小朋友都在外面玩,而我每天都得花时间练习书法。”好在抱怨的同时,朱毅文的辛苦也得到了回报。上了小学后,书法比同龄人更胜一筹的朱毅文屡屡受到老师和长辈的赞赏,尝到一些甜头的他也开始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书法。“每当听老师讲述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代书法家故事和神奇的中国书法艺术,嗅着淡淡的墨香,看着老师潇洒飘逸的书写,心中都会涌起对书法艺术的渴望。”朱毅文告诉记者,正是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他坚定了一个想法:不仅要练好书法,还要全力以赴。

1968年,朱毅文高中毕业,和全国的青年一样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没能如愿报考大学的他选择参加工作,成为一家钢铁厂的工人。回想起那段时光,朱毅文告诉记者,当时物质与精神遭遇双重匮乏,日子一穷二白,“一开始我在工厂还只是学徒工,每个月工资12块钱不到,可一支好一点的毛笔就相当于一斤大米的价钱了。”为了买笔买纸继续书写,朱毅文主动加晚班,用加班的工资、夜餐费买笔买纸,钻研、学习书法,并在每周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中抽出半天,上门向著名的书法家李天马请教,无论刮风下雨,从不缺席。

下午则来回步行4小时到外滩的古籍书店淘些便宜的字帖,平日里更是坚持每天早上4点多便起床练字。一些同事都觉得朱毅文可笑,小朱,别人都想着办法挣钱补贴家用过日子,你倒好,不做生意不赚钱,还用加班费买这些不能吃不能喝的玩意儿。”朱毅文听后,却只微微一笑,他说正是在那段算不得美好的岁月里,书法给了他最大的慰藉。

此后,朱毅文广览颜、欧、柳体,家家研习,博采众长,下了十二分的功夫,为自己的书法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渐渐地,他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章草练习上。“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练习书法主要是靠自己探索,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无论在什么地方,一只筷子、一根小树枝、一颗小石子,都是我的笔;手掌、衣服、桌面、石板、地面也都能当作宣纸。”在拜章草名师王蘧常为师后,虽然他已对朱毅文自学的章草书写表示赞叹,可虚心的朱毅文依然刻苦练习,俯身讨教。

书法有道贵在用心

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朱毅文在求学书法的过程中不仅研习名家的作品,更是用心关注老师执笔的手法,运笔的姿势变化。“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别人看字,我看手。提按顿挫,看老师的手如何驾驭毛笔,在老师运笔过程中体会线条的变化与手势的关系。”朱毅文告诉记者,学习贵在用心,正是这独特的学习方法,让他不仅获得了“鱼”,更获得了“渔”。

“秀丽有余而沉着不足”,这曾是朱毅文第一次带着自己的章草作品去请教王蘧常时得到的评价。为了精益求精,朱毅文听从了王蘧常的建议,开始学习诗词与刻图章。老师说真正的大家不该止于临摹,而是该有自己的书法特色,所以他建议我从背诵唐诗三百首开始,领悟潜藏在字句里的韵味;从刻图章开始,将毛笔转为手中的刻刀,拿捏好力道与姿势变化。”自那以后,除了工作,剩余的休息时间也被朱毅文一分为三,书法、刻章、读诗,他样样上手。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随着下海经商热潮兴起,一门心思扑在书法上的朱毅文在和妻子商量后也辞去了工厂的工作,开始正式从事书法教育。“之前也断断续续地在学校做兼职,教孩子们练习书法,越教越有兴趣,索性就趁着还年轻出来专心做好这件事。”因为有着多年的自学经验,从事书法教学不久后,朱毅文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育方法,原先我们的书法教育主要是从人出发,只知道颜体、柳体,却不知道楷书怎么写,行书怎么写。而西方的绘画却是以绘画方式为分类标准,素描有素描的画法,油画有油画的步骤。”在长期担任两所书法特色学校的兼职书法老师的同时,朱毅文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楷书教学》、《怎样写行书》、《书法与写作》等著作与论文,系统地为爱好书法的人们提供了学习参考。

学习、求师,创作、创新,博采众家之长,取其一以精研。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朱毅文的书法艺术厚积而薄发,特别是章草领域,在汲取古人和老师的技法基础上独创出自己的风格,饱受赞誉。

乡情引路圆梦故土

2010年,因为担心远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求学的女儿无人照顾,朱毅文在多番思虑后移民墨尔本。漂洋过海后,喜爱书法的他不仅不愿放下手中的笔,反而将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在异乡发扬光大。“有一年中秋节,当地孔子学院的校长邀请我和女儿去学校吃月饼,碰巧去的时候学校正在开展书法课,一时手痒的我又当场写了两首诗”,朱毅文告诉记者,不曾想自己的书法获得了当地孔子学院老师和学生们的认可与称赞,之后便被校方多次邀请演讲中国书画,当地电台甚至邀请他面向整个墨尔本进行讲课。之后,朱毅文开办了毅文工作室和艺文茶会,专心从事书画教学和字画作品创作,为祖国与墨尔本的书画艺术搭建起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然而,离家愈远,思乡之情愈重。朱毅文告诉记者,对于祖籍丹阳,他的内心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上海的这些年,我和父亲经常会回丹阳看看,家里也有好些亲人生活在这,我在墨尔本还加入了当地的丹阳朋友群。”在友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多方努力下,六年后即今年的盛夏,朱毅文实现了在家乡举办个人书画展的夙愿。8月9日,由市委宣传部、市侨联和市文联主办的“乡情墨韵”朱毅文书画作品展在丹阳维也纳酒店展出,朱毅文以150余幅书画表达了对故乡的眷念。

记者仔细浏览展厅里的每一幅作品,品味挥洒在宣纸上的一笔一画,感受朱毅文在岁月中经历过的洗礼。也许如今的朱毅文在别人看来早已是争芳斗艳的书林中颇具特色、别具一格的书画家,但朱毅文却坚持说道:书画艺术的路上,我仍是需要继续学习、创新求变的‘学生’,哪怕再投入我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束丽娜文/摄)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