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绣艺精神“,她飞针走线三十年

核心提示: 正则绣又名乱针绣、锦汶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汉族刺绣工艺。创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及其学生杨守玉。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

5

7

正则绣又名乱针绣、锦汶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汉族刺绣工艺。创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始人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及其学生杨守玉。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

凤先生出生于丹阳,正则绣也就花落于此,成了我市多年来的一项传统工艺。在当下,作为一门传统技艺,正则绣依旧能够活跃在绣艺界并不容易,经历过繁荣,坚守过风雨,在转型的瓶颈中“阵痛”,最离不开的是那些执着于传统工艺的传承人。

幸得伯乐

走上正则绣之路

说起“石丽君”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并不知晓,但要说起“石贝”,我市正则绣第三代传承人,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拔得头筹的金牌刺绣工作者,业界或关注正则绣的人大多有所耳闻。“石贝是我的艺名,这是凤先生的长子,我的导师吕去疾先生给取的。他说希望我能像海底的珍珠一样熠熠生辉。”作为吕去疾先生的得意门生,今年45岁的石丽君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其太爷爷做过私塾先生,而爷爷和父亲都为老师。“祖上对书画颇有造诣,有一些藏书也得以保留至今。”石丽君告诉记者,小时候家中有本《芥子园画谱》,从小她就被这本书吸引,受到启蒙。画谱里不仅有人物、动物,还有花卉和山水等许多题材。我小时候就爱拿张薄薄的白纸,附在画谱上,照着印子描画。”因为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石丽君便专注于绘画,一心想着要去苏州上美校,后来虽没能如愿,但她的绘画能力却得到初中美术老师吕奇(吕去疾长子)的赞赏,被其推荐到其父吕去疾教授那继续学习。也正是由于这个机会,石丽君往后的人生被改写。那一年,

16岁的石丽君师从吕去疾先生后,又学习了大半年的素描、油画与手工。“吕老博学多才,对于绘画、书法和刺绣,他不仅懂,而且精通,能拜他为师是我的福气。”石丽君告诉记者,在得到吕老悉心指导大半年后,她的绘画功底更加扎实,之后吕老便带领她走进了正则绣的世界。在跟随吕老的四年里,她每天早上骑车从家里出发,来到吕老家,陪着当时已经70多岁的吕老步行到正则绣培训班,在那绣上一天后,石丽君又陪着吕老,将其送回家。“那四年里我每天都过得很快乐,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许多东西。老师对我们也好,免费教学不说,就连我们用的画具、绣具,都是他自己亲手做的。”回想起与吕老相处的四年时光,石丽君除了感谢,更多的还有感慨:“像吕老这样既有才华又有风骨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大家。”然而,正则绣培训班虽然办了几届,但是真正学有所成的却不多。于是,为了让石丽君取得更大的进步,吕老又将她推荐到苏州,向正则艺专的老同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闲那学习。

兜兜转转

乱针绣成心中执念

1991年,跟随吕老学习了四年后,石丽君年满二十。在当时,机器加工兴起,从商业角度考虑,手工绣品在做工时间与人力耗费上都不足以成为首选。为此,来培训班学习正则绣的学生越来越少。而石丽君的父母也认为,给苏州一些工艺坊做绣品加工只是个零碎活,从长久来说算不得是一份正经工作。同时,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20岁的石丽君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于是,她的父母也希望她可以有一份稳定工作,以此找到一户好人家。迫于多方面的压力,石丽君告别了吕去疾先生,来到当时的丹阳第一服装厂做缝纫工。

“不需要思考,没有任何创新,每天的工作模式就像是一个机器人。”单调机械的缝纫时光对于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石丽君来说有些难熬。她告诉记者,在工厂上班的那几年里,她最期盼的就是工厂放假,因为我工作的服装厂主要是给国外厂商供货,所以会有旺季与淡季之分,每到淡季,工厂经常是放上半个月的假。而只要工厂一放假,我就会待在家里练习正则绣,绣好一幅自我感觉还不错的作品后,我就带着去到苏州,请任嘒闲大师指导,逐步提高自己的刺绣水平。就这样,在石丽君愈加投入在正则绣技艺的传承上,对待单调机械的工作也就愈加没有干劲。于是,在和家人据理力争下,待合同期限一满,石丽君便递交了辞职报告,并拒绝了挽留。其实学刺绣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必须耐得住寂寞,而且这也是个必须要一整天都坐在那里的细致活儿。而吕老也说过我本身性格偏向于安静,适合学习正则绣。”辞职后,石丽君便一心扑在了刺绣上,为了维持生计,她重新回到过去给苏州的一些工作室接活做加工的日子。

绣中有爱

传承技艺与精神

在传承技艺的同时,石丽君的心中十分清楚,正则绣作为起源于丹阳的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更多的从业者愿意推动,这项艺术才能有坚持下去的生命力。

“就像当年吕老开办正则培训班一样,他面向社会义务推广,从不计较任何费用与报酬。所以,老师对于正则绣的热爱,他无私付出的行为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我希望能像老师一样,为推广正则绣而努力。”于是,2003年,在得知张铜初老师在我市特殊教育学校教授烙铁画成效不错后,石丽君主动找到了学校领导,希望可以在学校开授乱针绣培训班,既丰富了一些具有绘画基础的聋哑孩子的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多学会一门技艺。

得到校方认可后,2003年9月,石丽君便开始在特殊教育学校教授乱针绣。这些年,先后有几十名学生跟着她学习,而其中一些学生也在省内乱针绣比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6年,为了满足一些慕名前来学习正则绣的社会人士,石丽君又成立了“石贝绣院”工作室,以此为平台,专教一些聋哑学生、下岗女工、家庭主妇。成立之初,每当有家境较为贫困的学徒前来学艺,石丽君不仅会免费授课,还会自费给其购买材料,就如同当年的吕老对待她们一般。与此同时,石丽君还尝试自己开网店、做网站视频,将自己与学生的作品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看到、了解正则绣文化。现在也会接到来自台湾、欧美等地的订单,经常是天一亮,睡不着了就去往绣室,一绣就是一上午,总得家人打来电话提醒,才知道到点回家吃饭了。”为了让正则绣作品在全国打响,近几年,石丽君屡屡参加国家级与省级的各项比赛,也屡屡得奖。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石丽君作品《夏日雨后》参加全国艺术家慈善活动获得一等奖,作品拍卖所得全部捐献给灾区;2009年,创作《祖国万岁》以庆贺国庆六十周年,并参加在南京举办的艺博杯大奖赛,获得金奖并被省文联收藏;同年,作品《一抹秋阳》获得2009年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金奖。2014年8月,为了感谢石丽君对促进残疾人正则绣事业的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被特邀加入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成为理事,并获得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其作品也曾多次被镇江市政府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韩、俄、芬兰等国家元首。

记者感言从16岁开始接触正则绣到现在,石丽君已经默默地在一针一线上坚持了三十年。从懵懂少女到正则绣第三代传人,她经历了正则绣的繁荣与衰退,在最困难的时期,始终选择用实际行动咬牙坚持,除了源于心中对正则绣的这份热爱,也许更多的希望是这门起源于丹阳的艺术以及它背后的精神可以走得再远一些,这也正是所谓传承的意义啊!

(束丽娜文/摄)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