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光,照亮转型发展之路

——“五年看变化扬帆再起航”系列报道之六

核心提示: 举头回望“十二五”的历史“新”空,一道道光芒四射的“新”光汇聚成为“最亮光束”。

5 (1)

国内药玻行业巨头——我市的双峰格雷斯海姆公司加大科技创新,提升自主研发水平,生产的安瓶、注射用小瓶、卡式瓶等产品畅销国内高端市场,远销亚洲、美洲和东欧等地区的300多家医药企业。图为药用玻璃瓶自动化生产线一角。(萧也平摄)

五年来,经济阴霾没有弥散殆尽,三期叠加”形势逼人,如何转危为机、逆势而上,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市委、市政府努力求解的一道复杂方程式。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选项,是地区之间抢夺发展优势的必争要素,也是有效应对下行压力、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新动力。”正是市领导基于这样的全球视野和正确研判,创新被我市以“代入法”的求解方式,代入”了这道方程式,使得解答过程变得顺畅起来。

这五年,在“代入”创新求解转型发展的复杂方程式的过程中,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速推进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全力推进科技、人才、金融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家,有力推动了经济和城市分别朝着创新型经济、创新型城市方向转型发展。

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镜头聚焦:去年9月份,我市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计划纲要》,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丹阳“5+2”行动计划》,成为引领我市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的纲领性政策。

新闻广角:五年来,我市不断制定和出台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如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丹阳“5+2”行动计划,主要包括智能制造推广计划、新产业培育计划、科技小巨人培养计划、众创空间打造计划、新模式新业态创新计划以及金融资本支撑计划、人才建设保障计划,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再创制造新优势,全力打造丹阳工业“4.0”版;实施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我市企业加快“触网”,实现在互联网的“风口”逆风飞扬;

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解决我市人才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去年,《丹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丹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多份规范性文件,以及各类科技专项计划实施细则纷纷“靴子落地”,构建了日臻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使得科技政策红利越滚越大,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全球范围招揽人才,拢来创新第一资源

镜头聚焦:在今年的全市创新人才大会上,我市发布了“丹凤朝阳”人才计划——从2016年至2020年,计划引进和支持200名以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新闻广角:我市多次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人才对接活动,拜访当地相关协会、创新组织,诚邀高层次人才来丹创新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形成了招才引智的“丹阳效率”,使我市成为了人才的“强磁场”;以产业发展、项目推进、技改升级为需要,以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为目标,切实做到“按需引才”、靶向引才”,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度”;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大力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使得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截至“十二五”末,我市有“千人计划”专家19人,双创计划人才”80人,镇江市“331计划”人才89人,丹阳市高层次人才114人,引进和新增专业技术人才9400多人,培养专业人才近25000人。

加快载体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镜头聚焦:5月25日,开发区科创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揭牌,该园区成功引进了85家科技型企业、22个博士团队、2个“国家千人计划”项目、6个“省双创工程计划”项目、10多个企业技术中心。

新闻广角:五年来,我市有计划、按步骤、有针对性地推进了载体和平台建设,实现了由点及面、全领域的布局与构架,相较“十一五”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全国率先被授予军民融合式发展示范区、创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高新区1个;加快了“6+1”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整合“6+1”产业园区各种要素,围绕主导产业,创新服务内容,着力提升孵化功能,提供更优服务;按照“突出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原则,发展建设创业街、创业社区、创客空间等多种形式创业载体;建成了5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9家省级研发平台、2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9家省级企业重点研发机构,2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9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60家镇江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丹阳市级院士工作站,9家丹阳市千人计划工作站;建成了以江苏省(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北航航空航天产业研究院丹阳研究分院、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工程中心丹阳分中心为代表的重大研发载体,为我市新材料、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积极植入“创新基因”,大力培育“科技巨人”

镜头聚焦:今年4月份,双峰格雷斯海姆公司“两机一线”自动成像检测项目投产,并斩获中国医药包装协会颁发的全国医药包装新产品、新技术项目一等奖,使得该公司紧紧“拥抱”了全球高端市场。

新闻广角:五年来,我市承担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18项,国家重点新产品立项17项,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项目立项16项,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立项2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立项1项。我市企业掌握了20多项国际领先、16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第一”和“唯一”的先进技术,拥有圣象、天工、沃得、鱼跃等8个国际知名品牌,53个国家级品牌,制定了近2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专利授权量为10377件,其中全市发明专利授权比“十一五”均增长了近10倍;我市已有民营科技企业1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7家,高新技术企业147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32个,工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60%。为了给企业“舒筋活血”、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我市积极规范科技金融管理和运行,专门设立科技金融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向83家企业拨付了2.04亿元的科技贷款。同时,我市还培育了一支懂管理、善创新的一流企业家队伍,造就了数以百计的创新型企业家。

举头回望“十二五”的历史“新”空,一道道光芒四射的“新”光汇聚成为“最亮光束”——“十二五”末,我市被认定为首批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第9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第7次获评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周菊云 陈琼花 鹏翔)

责任编辑:dydaily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