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岁月从教从文四十载

核心提示: 五一年别栖霞山,派到丹阳西门外;当年不足十九岁,农民教育肩上担。

五一年别栖霞山,派到丹阳西门外;

当年不足十九岁,农民教育肩上担。

高岗低洼无公路,徒步穿谷再过坎;

一只提包一把伞,毛巾牙刷随身带。

肩负使命大步迈,查完东村看西寨;

司徒全区十二乡,村庄二百全跑遍。

一次病重在祠堂,幸亏乡亲来关怀;

人力担架三十里。送我进城把病看。

三角二分吃一天,二粥一饭少荤菜;

干部教师和农民,鱼水相依常往来。

村村腾房把学办,人人夜读识字班;

以群教群人民战,文化翻身乐开怀。

六十年代到珥陵,工作分在文化站;

虽说是个国办站,办公经费极有限。

一人一房一枚章,抓好一乡带一片;

困难时期尚未过,生活仍然很艰难。

廿八斤粮一个月,粮不够吃瓜菜代;

没有固定节假日,不知啥叫星期天。

办法来自群众间,不断攻坚和克难;

积极主动多请示,争得党委多关怀。

独当一面少监督,主动作为自压担;

业余剧团村村演,文艺汇演年年办。

出小报、办展览,鼓劲助威促生产;

活动深入又广泛,百姓赞美文化站。

在那文革乱时代,难免跟着去呐喊;

为了推广忠字舞,培训骨干近七百。

七十年代文化馆,创作辅导一肩担;

广纳文才组稿源,《丹阳文艺》双月刊

俱乐部、树典型,现场交流促发展;

宣传队、常汇演,优秃节目巡回演。

住得一格小阁楼,兼做办公和宿舍;

夏如火炕浑身汗,热得直摇芭蕉扇。

下乡工作乘轮船,一坐就是老半天;

三度参加工作组,帮助农民学大寨。

插过秧、割过麦,开过河、平过田;

排过涝、抗过旱,磨筋炼骨志更坚。

八零年到文化局,群文管理肩上担;

一无房,二无钱,乡镇文化怎么办?

领导动手解两难,文化中心建起来;

活动能否活起来,文化站长是关键。

初试岗位责任制,各自才能显出来;

文化馆、图书馆,业务辅导跟上来。

群众文化群众办,各行各业都参战;

内容形式常更新,不断跟上新时代。

历次汇演多精彩,戏出精晶人出才;

江苏镇江常领先,家乡人民争光彩。

从教从文四十载,九十年代退下来,

打好基础开好局,迎来市场大发展。     

责任编辑:汤剑蕾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