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增长,提高健康寿命才是重点

核心提示: 从全球来说,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得益于全球在减少可预防、可治疗疾病带来的不必要痛苦和过早死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0年至2015年间,全球人均期望寿命增长了5岁,达到71.4岁(女性73.8岁,男性69.1岁);2015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6.1岁(女性77.6岁,男性74.6岁)。长寿是好事,但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从全球来说,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得益于全球在减少可预防、可治疗疾病带来的不必要痛苦和过早死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除此之外,现存的风险也不能被忽视:11亿人吸烟;5岁以下儿童中,1.56亿发育迟缓,4200万出现超重;18亿人饮用受到污染的水,9.46亿人露天排便;31亿人主要依靠污染燃料做饭……

生命长度和质量是两码事

对比《世界卫生统计2005》发现,从2003年到2015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从71.5岁上升为76.1岁,增长了将近5岁,几乎和全球人均期望寿命同步。

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的逐年增长,离不开社会发展、医学进步等诸多因素,但欣慰之余也要看到,我国和日本、瑞士、新加坡等国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首先,各地情况不平衡。

其次,人均健康期望寿命有待提高。健康期望寿命是指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可以说,期望寿命代表了生命的长度,健康期望寿命象征着生命的质量。

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做过健康期望寿命的调查,其他省市的结果都还没出来。以北京为例,2012年,北京市户籍居民18岁组期望寿命为64.31剩余年,而健康期望寿命为40.17剩余年,这就意味着这一人群在64.31年的剩余生命里,要在疾病或残疾状态下度过约24.14年。

慢性病是影响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有害使用酒精、身体活动不足、盐摄入过量、烟草使用流行率居高不下等是慢性病高发的危险因素。虽然我们已经呼吁禁烟限酒、科学膳食、吃动平衡多年,但进步非常缓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卫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总是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难以有效推动,比如烟草企业从上到下长期妨碍控烟事业,地方政府多从经济考虑,为烟草生产“亮绿灯”;二是国家未将公共卫生政策纳入所有社会和经济政策中,很多卫生政策没有配套的社会和经济措施,长期只是个“口号”,根本没有执行;三是生活方式的养成和传统文化、社会风气息息相关,改变起来的确不易,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撬动“顽石”需多方发力

如何在延长生命长度的同时,保证生命质量?需要个人、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

个人应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重视健康管理,力争做到“生得好,病得晚,死得快”。即产前做好检查和准备,生个健康宝宝;在生命过程中进行全程的健康管理,尽量少得病、晚得病;经历正常的自然死亡,不遭受漫长的治疗和痛苦。

社会环境的营造则需要每个人做到有规矩、守规矩。只有将健康意识融入社会,才能撬动危害健康的“顽石。”而政府最该做的是有针对性加大投入。

(李迪 李珍)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