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修谱热复兴“靠谱”还是“离谱”?

核心提示: 近年来,一股民间修谱寻根热悄然流行,我市亦方兴未艾。盛世当下,人们为何热衷族谱重修?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本期文化周刊将为您探寻及解答一二。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去?这三个由西方人提出的哲学终极问题,几千年来不知道难住了多少先贤大哲。从某种意义上,这几个问题对中国人来说很好解决:回家洗洗手、烧香磕头,然后翻翻家谱……近年来,一股民间修谱寻根热悄然流行,我市亦方兴未艾。盛世当下,人们为何热衷族谱重修?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本期文化周刊将为您探寻及解答一二。

“靠谱”重聚,亲人更亲

“每一本族谱都是一部家族史,人活了大半辈子,总想知道自己从何而来。”2016年5月15日,虽然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整天,但我市珥陵镇左墓桥村却热闹非凡,只听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只见龙灯飞舞,人山人海。这一天,当地左氏族人正和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的左氏宗亲代表欢聚一堂,不仅隆重庆贺了左氏文化纪念馆、左氏三都堂祖祠开馆,更是对左氏家谱的定稿进行了最后的研讨。这一天,对于来自北京,一直苦苦寻根的左代华而言,其意义就像是长久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终可放下,我终于找到自己的根,有一种久违的回家感。”2014年,原籍湖北荆州,久居北京的左代华无意中得知自己这一支源于江西,而后又在阅读一些有关左氏源流的文章中看到江西左氏源于江苏丹阳。于是在2014年的11月28日,怀着对寻根的迫切心情,他依照书中所写,来到了丹阳珥陵的左墓桥村探访。他发现,在珥陵一片,有许多跟左氏有关的地名和村名,如左墓桥、左墓港、左庄桥、左港桥等等,这些发现让左代华感到欣喜。

在左代华的邀请和带领下,当年12月22日,江西永新、吉安等地的左氏与左代华一起来到了我市珥陵,开展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寻根活动,且收获颇丰。左代华告诉记者,在多次参观了市档案局内开放的丹阳家谱馆,仔细查看了各种新编家谱的样式后,他与各地的左氏后裔达成了共识,希望在我市姓氏研究会等组织的帮助下,资助珥陵左墓桥村重修左氏家谱,并以家谱为基础,整理出清晰的“丹阳珥陵左氏源流”,用以赠送前来珥陵寻根祭祖的左氏族人,让更多的左姓族人得以“寻根索源、认祖归宗”。

在珥陵左氏文化纪念馆、左氏三都堂祖祠开馆仪式结束后,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左氏宗亲与本地的左姓族人济济一堂,彼此分享着失而复得的喜悦。面对这一场景,身为外族人的吉育斌,一位长期从事我市姓氏文化研究的爱好者,他不免感慨:虽然现在经济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因此更加亲近。试想若不是修家谱这件事关系到整个左氏族人,这些在外省的左氏宗亲,甚至是当地的同村人又何以会聚集在一起。”

滥承乱挂,“离谱”监管

除了珥陵左氏,记者从市档案局姓氏文化研究会了解到,民国之前的家谱通常在业内被称为老家谱,我市现在大概保留有近八十个姓氏的老家谱。而改革开放以后修的则被称为新家谱,目前已修好四十五部,还有十多部在修。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必要条件。”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王铁牛说,盛世修谱是历朝历代的惯例。在我国,明朝中叶和清朝早期,都是修谱大热的时代,其典型特征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秩序稳定。其次是社会的怀旧寻根意识浓厚。”,说到修谱寻根热的第二个原因,王铁牛认为这是整个社会的怀旧寻根意识使然,“修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的血缘维系关系特点,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都要寻根意识,修族谱,也是反映这种寻根意识。就比如近年来,海内外华人愈加注重寻根的原因,也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之后,文化上的需求愈加受到重视,寻根文化便首当其冲,承载了许多游子的故乡梦。”

然而,也有不少批评人士指出,无论是从前的老家谱,还是近年来盛行的新家谱,其在修复的过程中似乎一直都存在攀附名人、美化先人的嫌疑,以致所有的后代人都是帝皇或者名人之后。对此,王铁牛表示,对于一些地方在修谱中存在的抢名人、请名人作序等行为,归根究底大多也是希望借此来提高家谱的关注度与影响力。“其实,以前的家谱中也许是以记载英雄好汉和好人好事居多,但这也并非完全为了美化先人,而是为了让后代向前辈的英雄进行学习。而在如今修新家谱的过程中,由于处于网络化、信息化发达时代,许多东西做不了假,只要上网一查全都知道。”此外,由于缺少专门职能部门的监管,在修家谱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钱。

动辄几十户、上百户甚至跨地区跨省上千户的家谱修续工作,需要不少人力物力,那么办事的经费从何来?由于目前修家谱主要是民间自发组织,这笔钱自然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每逢清明或其它节日举行的宗族团拜或迎谱活动,少则数百人,多则近千人参加活动并聚餐,还有各式各样的演出等等,一般都会以按人头的方式,或一人三五十,或一人百八十。修谱过程中,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村民不出钱就进不了家谱的功利现象,这也与修谱的初衷背道而驰。

以“和”为基,以“谐”为本

虽然个别地方或家族在修谱时陷入了一些怪圈,但应该承认,在某种意义上,修续家谱在新时代依然有着许多更为现实的益处。

首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反映了人口繁衍、家族迁移,还记载着家训、族训及本家族史上的杰出人物,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对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等的深入研究,均有独特的功能。其次,王铁牛认为,宗族的基本功能有维护本族人利益、互相救济、矛盾调解,以促进社会和谐等功能,除了有同根同姓同祖的血缘关系外,还特别有凝聚力、认同感和亲切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海内外华侨不远万里也要寻根问祖的潜在原因。”再者,家谱具有教化功能。

“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等内容,撇去一些封建思想不谈,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简朴、戒奢侈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诸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正如吉育斌所言,每一个小家的和谐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而通过修谱、立祠这类方式将同姓族人团结到一起也不失为一剂良方。(束丽娜 文/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