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为他打开世界之门

核心提示: 近日,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名单揭晓,江苏43个家庭入选,镇江五个中有两个书香之家出自于丹阳,丹阳市作家协会主席石胜华的家庭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名单揭晓,江苏43个家庭入选,镇江五个中有两个书香之家出自于丹阳,丹阳市作家协会主席石胜华的家庭便是其中之一。

笔者一直在想,什么样的家人营造并带动的书香氛围才能让整个家庭入选到全国书香之家?带着疑问,笔者联系了石胜华并走进了他的家。

和石胜华接触较多的人,对他都有一个印象:读书的疯子、知识的罐子。尽管“读书的疯子”是他在青年时代的称号,但如今已经花甲之年的他,仍旧为书而“狂”。

!!!!刚到石胜华家,笔者便急着去书房了,在石胜华的书柜中,摆放着7000多册书,由于书柜装不下,很多书只能摆放在地上。这些对普通人意味着海量的书籍,对石胜华而言,只是读过的一小部分而已。

石胜华开始读书是在童年。他说,那时候严格说起来不叫读书,叫“读纸”。因为在他的童年时期,家里没有一本书,能看到一张纸片都很高兴。那时塑料制品还没有进入市场,买盐、萝卜干以及各种生活用品时,都是用各色旧书纸包着的。“那时特别喜欢父母让我去买盐和萝卜干,买回来之后把盐和萝卜干倒进罐子,然后把纸上残留的盐渍擦干净,收藏起来,仔细读上面的文字,虽然只是零散的片段,但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当然,如果遇到的是数学一类的书纸,那就大失所望了。到了小学时,他已是出了名的“书痴”。同学和小伙伴只要家里有书,或者在哪里发现书,都会借给他,让他过过书瘾。

“那时候我叔叔在折柳供销社工作。他把收购来用于食品包装的一些旧书堆在阁楼上。有一次我春节后去叔叔家玩,忽然发现了这么一个宝藏,简直是欣喜若狂。”石胜华说,就在那个阁楼上,他开始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的阅读———《青春之歌》,接着一发不可收拾,一本又一本的长篇巨制进入了他的视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极其闭塞的环境里,书,无疑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明亮又未知世界的蓝色大门,由内而外打开了少年石胜华青春又懵懂的身心。

因为读书,虽然生活艰难,但他表现得比同龄人成熟。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后来走入社会,务农、打工,他都能勇敢面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生活的磨难所压倒。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练湖北边的一家工厂上班,从家里到工厂骑自行车大概需要半个多小时,一来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他觉得每天花这么多时间在路上太浪费了,他就把书上的一些经典段落抄在纸上,放在上衣口袋里,一边骑车一边背诵,有时背不出来就腾出一只手从口袋里掏出纸条看下。几年下来,骑车上班的时间全部被利用了,一点都不浪费。

改革开放后,文革前的很多“禁书”重新上架了。于是新华书店成了他每天必去的地方。他倾其所有,工资大多用在了书上。但这些书也不是轻易可得,那时的图书是计划供应,城里的新华书店留大部分,其他每个乡镇的供销社各留一小部分。城里买书的人多,新华书店的书很不容易买到,而乡镇虽然书的量少,但买的人也少,运气好的话能够遇到。于是他每个星期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全县各个乡镇,到供销社的书柜上去找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多少都有点收获。

书伴随着他成长,伴随着他度过了漫漫的人生历程。在读书上,他一直认为不能带太多的功利性目的,也不能死读书。经过他手的书,无一不被研读抄背。“那时候生活困难,平时省下来一点零钱除了书,都买了软面抄,用来做读书笔记。”他说,知识是贯通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等都相融相通,读书的面不能太窄,学以致用,要不断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读书贵在坚持,读书需要心境,只有心静下来,才能真正享受读书的乐趣。

笔者后记:笔者听着石胜华讲着自己从幼至今背书、找书、读书的历程,听着他与那些经典名著、摘抄笔记,甚至是和零散纸片的故事,深深感染与陶醉了。笔者再一次觉得,书籍与知识能改变、塑造甚至成就一个人。

“书是肯定要读的,读书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一个上升期的社会人,若不读书籍、不知名著,那他的人生、他的未来世界也必将不完整。”采访结束,石胜华的话语在笔者脑中久久挥之不去。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或许是一种普世称之为“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财富。

(李潇文/摄)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