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建山 幸福家园

核心提示: 房前屋后繁花似锦,绿水青山风景如画,道路沟渠整洁清澈……正是明媚好春光,记者走进开发区建山村时,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画卷。

5

3

房前屋后繁花似锦,绿水青山风景如画,道路沟渠整洁清澈……正是明媚好春光,记者走进开发区建山村时,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画卷。围绕生态做文章,打造美丽乡村,因地制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让这个曾经的穷山沟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摇身成为美丽和谐乡村的新典范和全国美丽宜居乡村。

修复生态环境 筑牢“生态屏障”

开发区建山村位于我市东北部,由黄连山、陈山、土门口三个村合并而成,属丘陵山区,以种植苗木、树木、花草、粮食为主,1995年荣获镇江“苗木之乡”的美誉。全村涉及常驻人口2500余人,占地面积(含山田地在内)约12000余亩,总范围8.72平方公里。然而,连绵的山峰赋予优美风光的同时也阻断了村里的发展道路,建山村也因此戴上了“偏、远、穷”村的帽子。多年来,随着政府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建山村通往外界的路通了,但穷村的帽子却一直没有摘掉。

2009年9月,老书记退休,时任建山村党总支副书记的丁志峰成了村里的第三任书记。“我接手后,压力非常大,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妻子也说:何必当个村书记,来受这份罪。但是我想,我既然来到了这个岗位,就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把建山村搞好,给群众一个交代。”话虽如此,但如何找到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却让丁志峰一时间犯了难。直到2010年6月,市里传出了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要落户开发区的消息,丁志峰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个项目是市里最大的农业开发项目,如果能拿下这个项目,对于建山村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想到这,在丁志峰的带领下,建山村主动出击,积极向上级部门宣传建山村人少地多、山林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势,在全村的不懈努力下,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最终落户在了建山村,然而拿下项目的兴奋劲还没过,建山村又遇到了最为棘手的难题,在项目的建设用地上有全村1000多座坟,项目想要顺利建设,就必须将坟墓搬迁。

“迁坟的事情特别敏感,大家都有顾虑,受到的阻力也特别大。”面对着村民们的种种情绪,建山的多位村干部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征得村民们的理解。然而村里有一户人家,子女居住在安徽等地,说什么也不肯迁祖坟。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项目,绝不能因为一座坟就这样黄掉了,丁志峰决定:去安徽马鞍山,上门做工作。

“当时我们带着文件、通告、所有的资料、包括整个项目总规划和实施全部一并带去以后,那个老头子掉下了眼泪,他也非常通情达理,我们待了一整晚,做工作做了一整晚,虽然他掉泪了但还是支持我们的工作。”最难的症结解开了,迁坟工作也顺利了很多,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仅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完成了1300多座坟的搬迁工作。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也在随后的时间顺利推进,共租用建山村土地2300余亩。

缔造幸福人居 共享“生态福利”

近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业直补政策的出台,老百姓对土地的热情又被焕发出来,谁都明白:多一分土地就意味着多一份收入。可是丁志峰觉得,在现有条件下,单凭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耕作方式,很难带来可观的收入,他意识到,要真正实现强村富民,必须在土地上做文章。

“我们村地处丘陵地区,水资源匮乏,老百姓传统的生产方式收入比较低,心里也有怨气,我想,要让建山村发展,就必须盘活土地,集中经营管理,把百姓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由于土地流转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全村的每一个家庭,建山村的村干部们都不敢怠慢,分别召开了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耐心细致地宣传土地流转工作。在此过程中,丁志峰还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以派出所登记的农业家庭户口为标准来确定人数。这个方法也得到了多数村民的肯定,而对于一些不理解的村民,村干部们也是主动上门与其交流,谈建山存的发展与未来。也许是村干部们为村发展的诚心打动了村民,最后,家家户户都在土地流转的协议上签了字。随后,土地流转工作全面展开,通过重新丈量、分配,全村12000多亩土地全部实行了流转,并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

不曾想,为了将建山村的生态价值利用最大化,让村民共享更多的“生态福利”,在丁志峰的带领下,村里又相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农村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组织,村民以地入股,实现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的目标。现在,该村年人均分红收入已达到了15000多元。2012年,在村集体的努力争取下,江苏肯帝亚木业有限公司木洋房展示区和生态农业区项目又落户建山村。两大企业的引进不仅每年为村级集体带来了50多万元的可观收入,也给群众带来了实惠,许多原本依靠一亩三分地的村民不仅多了进企业工作的机会,而且还实现了就近就业的愿景。

此外,在积极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建山村两委班子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将建山村打造为幸福人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就建山村下辖的黄连山自然村而言,为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目前已累计投入660余万元,新建了文体广场、休息凉亭、水面景观,对村内主干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并敷设沥青,支路小巷全部硬化,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座,铺设雨水管网1800米、污水管网1700米、窨井245个,清理乱堆乱放、农业秸秆、鸡棚猪舍等积存垃圾3000余车,架设路灯7盏、草坪灯80盏,墙面出新30000平方米,总共260亩的村域面积,其中绿化面积90亩,绿化覆盖率已达35%。通过多方面的提升改造,设施完备,该村的生态环境得以大大改善,公共服务也愈加健全。每当夜幕降临,在黄连山村这片新建的广场上,村民们便会聚在一起,跟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大家的脸上。

培植和谐文化 延续“生态财富”

近年来,建山村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突出家风、民风、乡风建设,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并进,构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家园。在今天的建山村,一项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正展现在众人面前,引发“农村生活丰富多彩”的赞叹。

自开展乡村文明建设以来,建山村民俗文化墙、黄连山诗社、陈山村唐氏宗祠,正在逐渐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每时每刻,村里的民俗文化墙无不在宣传乡风民风和传统文化;每到诗社活动日时,总能听见诗社成员的整齐诵读声;陈山村唐氏宗祠修建计划投资金额70万元,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中……这些正在悄然改变着建山村村民的精神生活。

过去黄连山村中心的破旧房屋,满眼看去全是各种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杂草连天,经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破旧房屋得到了拆除,清理了乱堆乱放和杂草,进行科学规划后,目前已经变成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门前小桥流水,廊桥迂回曲折,两座拱桥一东一西相得益彰,分别为“连心桥”、“和谐桥”,白天漫步桥上,听着悦耳的音乐和戏曲,心旷神怡;夜晚,华灯齐放,音乐悠扬,村民携老带幼、自带乐器,跳舞奏乐自娱自乐,乐声、歌声、笑声连成一片,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这里,“爱老、敬老”文化正在发扬光大,今年84岁的老爷爷就是一位好睦邻,得知村里一户92岁的老太因家人工作繁忙无人照料,每天中午,这位老爷爷总是来到老太家,给她做些吃的照顾她,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好睦邻皆把这些当做应做的,在这里,尊老爱老、和睦相处的文化早已蔚然成风。

在建山村,新文明、新风尚创建活动正在进行中,家庭和睦、民风淳朴、文明有礼、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村风民俗也在根植新农村。在崇德向善的新风尚下,建山村“好人现象”井喷,土生土长的陈山村人唐豪,就是一个典型。多年前,在外当兵的唐豪为了家乡的双亲,毅然回到了陈山村报效家乡,如今,作为建山村委会的一员,他也在用自己的力量传递年轻人的崇德向善能量。与此同时,陈山村还努力打造乡村旅游,深度推进民俗文化开发、青少年教育基地、文化研究基地,为村民献上琳琅满目的文体大餐,洋溢着浓浓的文化味的村居建设,让乡村百姓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围绕村庄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等村中心工作,建山村党支部还积极组织村老年协会等开展文艺演出、青年联欢等文体活动10场;积极组建舞蹈队、黄连山诗社等业余文化活动队伍,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建山村创建了暑期校外辅导站,由退休教师及大学生村官对学生们进行组织学习、娱乐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生活;每年加大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投入,加强对青少年爱国爱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实际、着重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使青少年树立了自觉参与“环境优美是我家、人人都需爱护她”的理念。

今后,建山村将按照“田园美、村庄美、生态美、生活美、和谐美”的建设要求,健全组织机制、监督机制、决策机制和协作机制,做好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真正巩固美丽建设成果;进一步启动农家乐、乡村游配套建设,把建设、管理、创收三步曲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生态经济”新引擎,为村民创收增加造血功能,推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向纵深发展,将建山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特色风貌鲜明、社会和谐进步”的现代化美丽宜居村庄,真正成为丹阳的一张亮丽名片。

(开宣 李溶 蒋玉 束丽娜 文/摄)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