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探访丹阳满汉文碑

核心提示: 在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校园内,有美丽的砚池和笔架山,山上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记录了发生在清朝的一段战争史。

 

    朱玉麒教授(右)在省丹中内考察满汉文碑     

朱玉麒一行寻访丹阳满汉文碑后合影留念

在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校园内,有美丽的砚池和笔架山,山上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记录了发生在清朝的一段战争史。300多年来,满汉文碑几经沉浮,如今已被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妥善保存。然而,丹阳境内为何会出现看似遥远的记录边疆战事的古碑?是谁要求立碑的,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有什么特殊意义和价值吗?长期以来,满汉文碑身上有诸多谜底有待破解。最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玉麒博士来到丹阳,揭开了蒙在满汉文碑上的神秘面纱。

北大教授牵挂满汉文碑

朱玉麒教授是江苏宜兴人,1994年9月至2000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博连读,是国学大师、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的得意门生。他曾任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致力于西域史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西域文史》主编。

朱玉麒对边疆史有深入研究,著述相当丰富。在他对边疆史的研究中,古代边塞纪功碑引起了他的关注。与前朝相比,清代边塞纪功碑形式独特,更是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2015年4月14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246会议室,朱玉麒做了名为《告成天下——清代西北边疆平定的宣传攻略》的专题讲座,引起了在场学者的广泛兴趣。他在讲座中讲述了边塞纪功碑的渊源,系统介绍了汉、唐西域纪功碑。最后,他重点介绍了清代西域的平定与告成天下,指出清代平定西域的太学碑遍布全国,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不断被发现。其中,他讲到江苏丹阳的文庙旧址也保存着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载的平定御碑。

其实,丹阳的满汉文碑,朱玉麒虽然早就通过文献资料知晓,但是从未见过。作为一名历史研究学者,他一直以来都想亲自去丹阳现场考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看看丹阳满汉文碑与全国各地的其他清代平定御碑相比,到底有何特色等。这个心愿在他心里埋藏了很多年,但限于工作繁忙和其他因素,一直未能成行。

2016年1月底,朱玉麒趁着寒假来南京,在他的老同学、市教育局干部陆廷荣的接待陪同下,终于来到丹阳,开始了访碑之旅。

专家教授丹阳校园访碑

1月27日上午,朱玉麒与南京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朋友一起,来到了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美丽的丹中校园,因为有了文庙旧址这块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土地,显得非常清幽。虽然已是寒冬季节,但砚池河畔和笔架山上仍是一片葱郁。映入朱玉麒一行眼中的第一件文物是《重建文昌阁碑记》,这块与满汉文碑同时代的古碑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学校领导介绍说,这块碑并非文物保护单位,原本横卧在地上,近年来学校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把这块碑重新竖立,还加上玻璃罩保护。

沿着河干,穿过砚池上的环青古桥,笔架山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散落着许多当年文庙牌坊上的石刻构件,笔架山的半山腰上就矗立着满汉文碑。这是一块既高又宽的石碑,尺寸比我市境内驰名中外的延陵季子碑还要大。这块石碑几百年来一直在丹阳文庙,但是“文革”时文庙遭到破坏,一批牌坊和古碑被摧毁,这块满汉文碑幸存了下来,1985年8月被当时的丹阳县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省丹中为了保护古碑,为其加上了玻璃罩。

朱玉麒一行围着满汉文碑转了一圈,伫立在碑前,仔细辨认已经斑驳的碑文,并在碑前摄影留念。记者向朱玉麒提供了由丹阳市政协编写的文史资料专辑《古邑史踪》和《神州丹阳》,上面有关于丹阳文庙和满汉文碑的介绍。朱玉麒看到后非常高兴,当场把全文和书的版权页拍了下来。不过,朱玉麒建议,使用玻璃罩,固然可以起到防风吹雨淋的效果,但是并不能防晒,甚至会在高温季产生温室效应,反而对碑体有害,因此他建议拆除玻璃,建亭保护。

古碑蕴藏国家统一谋略

那么,丹阳文庙何来平定边疆的满汉文碑?这些古碑竖立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有何意义呢?省丹中校园内考察满汉文碑后,朱玉麒教授向记者细述了古碑的“前世今生”。

朱玉麒告诉记者,满汉文碑属于边塞纪功碑,汉、唐都很盛行。清代西北边疆的平定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伴随着历次西域战事的胜利,也效仿汉唐模式,勒石战地。与前代相异的是,清代皇帝不仅举行胜利庆典,还向先师孔子举行释奠祭礼,并勒石太学。各地官员拿到拓片后上行下效,形成了在全国范围立碑于孔庙的现象。

朱玉麒说,清代边塞纪功碑遍布全国的共有4块,分别是雍正年间的《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和乾隆年间的《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告成太学的纪功碑,在乾隆年间被大规模地仿制到地方的文庙中。据不完全调查,目前有14个省区都发现了这些碑刻。其中又以乾隆二十九年为分水岭,之前的碑刻,均按照国子监拓片按原貌用满汉两种文字刻碑,后来因有些地区财力有限,加上缺少会刻写满文的工匠,因此乾隆皇帝看了奏折后允许各地平定碑上不用刻满文,碑也可以根据当地文庙的情况缩小尺寸。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校园内保存的这块碑就是《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可以肯定是乾隆二十九年之前的。而且,有了准噶尔碑,就必然会有其他三块平定碑,只是由于历史原因后来散失了。

那么,清朝为何要改变汉、唐等朝代的惯例,在全国各府、州、县自上而下立碑于孔庙呢?朱玉麒查阅《清实录》和清代前期的上谕档和地方奏折后发现,一场战争发生之后,怎么样做好后续的宣传工作,这是清朝皇帝所考虑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平定中国西北边疆的过程中立的纪功碑,主要是张扬大清的武功使得西北边疆已经成为中华一统的地理疆域,形成了一个由告成太学而昭告天下的宣传攻略。其积极意义是形成了清代各地文庙重要的标志和格局,使新疆塞防成为读书人耳濡目染的日常关注。在立碑全国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朝廷将西北平定这一“帝王一家之私事”转化为“天下一统之共识”的宣传攻略。它利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孔庙与官学二元一体的教育体制,向全体汉族知识精英传达了新的帝国疆域与民族构成,努力构建一个新的政治与文化认同体系,强化了多民族共同体的“一个中国”概念。朱玉麒最后总结说,用文学一点的说法:清代新疆,是一个在江南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始叙述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