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背叛与救赎

核心提示: 2003年,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意外地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畅销书,出版后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继而被翻译成42种语言,并被读者评为“最想与友人分享的终身五星小说”。

12

2003年,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意外地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畅销书,出版后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继而被翻译成42种语言,并被读者评为“最想与友人分享的终身五星小说”。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12岁的富家少爷、性格懦弱的阿米尔与仆人的儿子、勇敢忠诚的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为了阿米尔的荣誉和骄傲,哈桑忍受了恶少的非人凌辱和伤害,而自私胆小的阿米尔竟然选择了蜷缩在角落里偷看后全身而退。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他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父子,致使仆人一家流落异乡。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已经是事业有成的阿米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地回到了故乡,但他却意外地知道了一个惊天秘密——儿时好友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而此时的哈桑已经在看护阿米尔家留下的房子时被杀了,唯一的儿子索拉博也被卖了。为了心灵的救赎,阿米尔从宿敌手中救回了哈桑的儿子,把他带到了美国……阿米尔费尽周折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最终令人感动地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作者用平淡却异常细腻的笔触,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

小说不仅强烈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深刻反映了阿富汗的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作品中,胡赛尼向读者展现了两个阿富汗:一个是革命前温馨闲适的阿富汗,一个是在战火和种族争端之下弥漫恐怖气息、满目疮痍的阿富汗。2006年,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时,曾在授奖词里说: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而他的写作,就是“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上的灰尘,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因此,胡赛尼深入描绘了阿富汗移民如何哀悼失去的祖国,又如何努力融入美国。他正是用自己温情脉脉、又极尽细致的语言为世人揭开了阿富汗神秘的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身负重压的苦难深重的底层民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还有那渴望自由幸福的顽强精神。

在那样的苦痛生活之中,人们依然因为亲情、爱和友谊而富有尊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一诺千金的忠诚,是誓死不改的信仰,是哈桑坚定澄明的心灵对生死兄弟懦弱的灵魂从不停歇的煎熬拷问。在成长过程中见证了战争、宗教、爱、愧疚、赎罪等人类永恒话题,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在人生最关键的转折处被告之: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二十多年后,阿米尔回到了被战火摧残、民不聊生的土地上开始灵魂的救赎。人性的复苏,连同风筝和那张带着兔唇的圆脸,交织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长的交响曲: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最坚定的信念,最珍贵的传递,更是感动了千万读者的爱的箴言。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犯错,煎熬,悔恨,再用一生去救赎。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令人荡气回肠。“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它直指人心,让千万读者都能从故事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面对危机时的无助和慌乱,伤害他人时的不安和后快,担当责任时的推诿和自私,失去亲人时的孤独和悲伤……所有的曾经,此时都化作了自责和救赎的冲动涌上心头,让我们不由得审视自己的内心,扪问自己的灵魂。

人的一生中或许都有一只“风筝”,跨越种族、跨越文化,直抵灵魂深处。在这个意义上,追风筝的人》确实是一部极具疗愈力量的宏伟之作。

宋爱娟,丹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多篇文学作品发表于各类报刊。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