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府做了什么

 

一、积极应对,有效施策,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切实加大有效投入,185个重点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305亿元, 44个列入镇江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积极开展专题招商,成功举办丹阳新材料产业推介会。实际利用外资4.01亿美元,利用市外民资232亿元。“三集”园区新增定报企业40家、园区集聚度提高5%。

金融环境保持稳定。构建政银企联合防范金融风险机制,全面开展维护金融稳定“五大行动”,先后为企业联合授信177亿元,提供转贷资金116亿元,化解银行不良贷款65.2亿元。引进金融服务机构4家,成立融惠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推动企业开拓资本市场,鱼跃医疗成功并购华润万东、上械集团,恒神、大力神等7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新增各类上市挂牌企业26家。设立1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基金,扶持成长型企业发展。

稳增长政策有效落实。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帮助化解各类矛盾,及时兑现各类奖励扶持资金3.56亿元。落实支持外贸稳增长各项政策,完成进出口总额27.5亿美元,其中出口22.9亿美元。研究出台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开展省级公租房共有产权试点,全年商品房销售123.2万平方米,增长30%。

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全面实施“一照一码”,推行“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省级众创空间3家、镇江市级众创空间4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207户、私营企业2584家,新增注册资本164.6亿元。

二、优化结构,促进创新,转型升级迈出重要步伐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新兴产业投入100亿元、技改投入140亿元、服务业投入115亿元,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0.3和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7%,提高0.8个百分点。制订实施“中国制造2025”丹阳“5+2”行动计划,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新增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9家、军品“三证”企业1家、军品配套企业8家,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积极推进“互联网+”,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电子商务,被评为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市,皇塘镇白兔村被认定为省电子商务示范村。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总产量达50.2万吨,连续4年获得苏南地区唯一国家级产粮大县称号。新增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1家、家庭农场95个,新建农业园区5800亩。农业信息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被评为省智能农业示范市,农机化率达8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完成两轮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有效应对“6.26”特大洪涝灾害。全市50%以上行政村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珥陵镇整镇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市级农村产权交易所和3个镇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通运行。

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开发区科创园引进新兴产业孵化项目20个,总数超80家。高新区人才公寓主体竣工,科技小镇通过省级科技孵化器评审,入驻科技型企业23家、科研机构3家。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省“双创计划”专家16人,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1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创新型企业59家、省高新技术产品60项,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41%。新增专利授权320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4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

三、突出功能,建管并举,城乡面貌得到较快改善
  规划管控更加刚性。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启动西门大街、南门外大街、张家大院、凤凰山遗址公园等保护性利用开发规划。推动老职中周边、运河两岸城区段等重要节点规划设计。规划展示馆建成开放。严格执行规委会制度,坚持重大规划由专家论证、规委会审查把关。

筹资渠道多元拓展。抢抓国家支持水利、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遇,争取政府性债务置换44.37亿元;列入省住建厅棚户区改造统建统贷平台项目2个,融资规模达54.7亿元,争取资金9亿元;列入省级“PPP”项目试点2个,融资规模达11.2亿元,到位资金5亿元,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125个重点城乡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2.3亿元,其中30项向社会公开承诺当年竣工项目全面完成。

城乡交通更加顺畅。沪宁高速东互通、齐梁路南延、南三环大桥建成通车,城乡综合交通网初步形成。眼镜城城际通道、公园路、画院路、水关路延伸段等工程全面完成,开发区九纬路、北苑路和云阳街道创业路等园区道路建成通车,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不断完善。大运河“四改三”、丹金溧漕河 “五改三”主体完成。优化公交线路7条,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0辆、公共停车场11个、停车泊位1145个。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姜家园、城河北路西侧等片区改造快速推进。吾悦广场城市综合体建成营业。善巷水厂、乡镇自来水内网改造、珥陵110千伏变电所、片区燃气管网建设、122省道访仙段亮化、消防特勤站、合家欢菜市场和练湖菜市场改造等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全面完成。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达80%以上。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区河道整治清淤加快实施,完成污水截留管网8公里,建成护城河(正则小学段)、内城河(公园路段)等亲水绿廊。建设农村污水管网“最后100米”工程6.9公里,整治农村河道35条。完成太湖流域断面考核年度任务。严格实施秸秆禁烧。淘汰营运黄标车654辆。完成城区燃煤锅炉整治年度任务。建成固废处置中心2个。全面完成化工行业整治任务。启动九曲河(城区段)风光带建设,完成导皇线、齐梁路南延道路绿化,新增丹凤公园等一批公共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8%,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市。

城市管理不断优化。构建大城管格局,进一步推进城管工作重心下移,理顺开发区城管体制。“数字城管”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全面完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规划任务。实行城乡环境整治一体化考核,村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建成省“美丽乡村”2个、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 2个。

四、保障民生,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实现协调发展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新增城镇就业162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8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全面完成第二轮“扶村帮户”任务,落实帮扶项目177个、总投资4.6亿元,全市117个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达到或超过70万元,5788个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6000元。

稳步提升综合保障水平。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7%。引导农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新增居民医疗保险5.2万人。低保标准由580元/月提高至610元/月。建成交付保障房1326套。全面落实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不断加大困难职工、困难群众帮扶力度,发放各类慈善款1500万元。逐步解决历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社会福利中心二期主体完成,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40.1张。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测评排名位次前移。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实效。创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省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通过全国中小学校挂牌督导创新市评估认定,新增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5个、先进学校46所,完成荆林学校、正则幼儿园等一批教育工程建设。南师大中北学院迁建工程奠基开工。人民医院通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审,二院改扩建全面竣工,人民医院病房楼、精神病防治院迁建等项目加快推进,通过省卫生应急规范市、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评估。加快完善基层综合文化设施,建成12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三吕故居、华东财经委旧址、张家大院修缮工作加快实施。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创成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市,成功举办市十三届运动会。

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开通运行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六五”普法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获全国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市称号。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人数大幅下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省随机调查安全感率达95.5%,被评为省平安市。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95.7%、96.6%。建立信访矛盾调处服务中心,实行诉访分离制度,信访稳定和矛盾纠纷调处水平不断提升。成立市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开展综合演练,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人武、物价、外事、侨务、史志、档案、气象、地震、民防、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五、从严从实,积极作为,自身建设得到新的提升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三作为”专题教育,突出问题导向,围绕 “六查六看六整治” ,及时查找整改“不严不实”问题。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帮助企业、群众现场解决各类实际困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12345”热线建议投诉办结率、满意率分别达98.7%、98.6%。

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成立市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行政权力100%上网运行。坚持重大事项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承办人大代表建议议案116件、政协提案304件,办结率分别达56.4%、53%,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

进一步强化廉洁从政。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十项规定”。全面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部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三公”经费同比下降15%。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暗访督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力度,严厉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责任编辑:dydaily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