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如何走出丹阳特色之路

核心提示: 这次大会期间,广大政协委员围绕社会治理创新、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利用资本市场之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等内容,开展广泛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我市“十三五”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慧支撑。

当前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

市政协“创新社会治理”课题组委员介绍说,近两年来,我市各级党政组织立足丹阳实际,直面“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现期”交织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狠抓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公共安全感达到95.5%,有效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同时,我市的社会治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观念落后、体制滞后、职责不明、合力不强、基层薄弱等诸多问题。

据了解,当前我市社会治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法治思维和理念远未真正入脑入心,现有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利益格局和诉求;地方和部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遇事躲避推诿侵蚀社会治理的应有合力。尤其是在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需要跨镇、区协调或多个部门配合处理时,公说公的理、婆念婆的经,信访部门在协调处置时往往唱“独角戏”;基层组织建设尤显薄弱,最后一公里”难以铸就社会治理的坚固长城;社会组织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性、公益性、慈善性、互助性组织明显偏少,典型示范作用不够。一些较大规模的社会组织行政色彩较浓,群众参与度不高,更谈不上参与社会治理。

“为此,新常态下,我们惟有增强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治市,正视和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克难奋进、创新作为,才能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并且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市情、条件许可、群众满意、效果显著的社会治理创新的‘丹阳特色之路’。”针对如何全面推进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市政协“创新社会治理”课题组委员表示,要深入学法、用法,切实转变思维观念,把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工作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倾力抓实抓好;要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共同铸就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基层民主自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以“政社互动”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强化风险责任意识,善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和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机制的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当前我市必须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口,浓墨重彩做好基础性工作、创新性工作。”市政协“创新社会治理”课题组委员说,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进而从机制上保证科学决策,防止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种种社会矛盾;建立完善畅通有序的利益诉求表达解决机制,避免因诉求表达渠道不畅、解决不到位,而使人民群众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进而产生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创新建立和完善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全力化解各类信访矛盾,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行政案件、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政协陵口镇委员活动小组委员认为,作为加快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入“新常态”的主要举措,各级党政领导要尽快转变行政理念,充分认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意义和作用。把稳评工作体系的“全覆盖”和稳评事项的“应评尽评”作为此项工作的最终目标。

“规范执法,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将极大地推进我市的法治化水平。”无党派代表小组委员表示,规范执法重点要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综合执法机制。

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障司法公正?农工民主党丹阳市基层委员会委员认为,侦查追诉机关应把握好打击和惩治犯罪的方向和尺度,全力服务我市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维护;审判机关应深化司法公开,构建阳光司法,以公开促公正;司法行政机关应强化对律师业的监管等。

让乡规民约、村(居)网格化治理成为基层善治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治社会建设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乡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据市民盟丹阳委员会委员介绍,我市现有146个建制村,47个居委会。据了解,各村(居)都按照民生集中制原则,制订了自治章程、乡规民约、居民公约,覆盖面达100%。乡规民约的内容涉及集体经济、土地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环境卫生、财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外来人口管理等多个领域,基本涵盖了基层治理的各个方面。

“乡规民约根植传统政治文化和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集法治、德治、自治于一体。完善乡规民约,要寻根传统文化,践行群众路线,突出问题导向。”民盟丹阳委员会委员说,发挥好乡规民约作用,可以让基层群众更加敬畏法律,更加崇礼尚德,同时使各种矛盾、冲突在可调解的状态下得以化解。对此,要注重乡规民约与法律、道德的协同发力,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让乡规民约成为基层善治的重要抓手,要因地制宜赋予乡规民约地方特色。引导村级组织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乡规民约,做到一村一规,防止千村一面,内容上要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发现问题可以依据执行;要切实保障乡规民约符合上位政策法规。扎实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使法律顾问参与到乡规民约的制订与教育宣传之中;要不断推进乡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利益导向,引导群众遵乡规、守民约,使乡规民约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红绿灯”。

加强社会治理,要坚持基层在先、源头治理、动态治理,打好基础。市政协“创新社会治理”课题组委员表示,深化基层民主自治,要搭建平台、权职下放,提高基层治理、管理能力;建立规范制度,提高基层自治水平;加强组织建设,打造过硬的基层自治工作队伍;配强“两委”班子,坚持“老、中、青”三结合原则,把热心、有能力、有影响力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同志吸收到班子队伍中来;要合理界定村、社区规模。

“经过广泛深入调研,我们认为进一步完善村(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对于化解村级矛盾、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协丹北镇委员活动小组委员说,丹北镇围绕“政府引导、村级管理、村民自治”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网格化治理,初步体现了模块清晰、条线贯通、干群和谐的社会管理效果。网格化推行以来全镇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900余起,信访总量同比下降了近300%。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居)网格化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以“互动”、“联动”提升治理水平

社会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并称为现代社会共治体系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由于社会组织具备“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互益性和公益性”的独特属性,因而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特殊角色,不仅对于服务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可以极大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和谐因素,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的水平。

近年来,我市在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中,社会组织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在结构优化、体制改革、社会创新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特色。截至2015年底,全市经批准登记的社会组织共有668家,其中社团25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417家,共有205家获得了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占应评社会组织数的67%;备案管理的农村经济组织37家,社区社会组织1078家。其中服务型、公益性社会组织明显增长,提供的服务项目涉及情感慰藉、扶贫帮困、关注环保、关爱弱势群体等领域。

如何最大力度地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最灵活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继而使社会治理工作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的协同、公众的参与?“首先要进一步放宽、降低准入门槛,做好社会组织依法直接登记工作,重点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社区专业调处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并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分类指导。”市政协“创新社会治理”课题组委员指出,准入关”的“亲民”,必将最大程度地激发群众组织参与社会组织的热情。此外,对于推进社会组织内部建设,加大对其扶持力度,课题组也提出了建议。要推进社会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残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的枢纽作用,加强对相关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领,做大做强公益组织;要加大政府财政杠杆撬动作用,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加快编制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指导目录和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指导目录,完善购买服务流程和机制;要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发展公益基金,市、镇(街道)两级要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力量共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公益项目的实施。”民建丹阳市基层委员会委员围绕“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具体建议。

“首先要推进‘政社互动’,即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其次要突出‘三社联动’,即完善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双规制,不断形成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格局;再有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突出重点、大力引导,打造几个具有丹阳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组织品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善用“大数据”,社会治理更“智慧”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生活,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将创造一个新的时代。今天我们正处于时代转型、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应用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对推进强富美高的社会新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民进丹阳市基层委员会委员认为,我市近两年来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了电子政务、数字城管、12345热线、环保监测系统、智慧水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社保系统、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政务通、公众号等多个项目,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因而在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

大数据时代颠覆了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民进丹阳市基层委员会委员认为,只有“开拓融合大数据思维”,才能创新新时期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首先,随着社会治理越来越开放、透明,数据逐渐成为民众的基本权利,海量数据的开放和流动代表着权力的开放和流动,彰显着社会的公平、公正;其次,社会治理的转型要求运用大数据,社会治理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数据孤立、协调失能使社会治理陷入高成本、低效率,只有通过实现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完全共享,才能有助于推动各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进而促进社会治理体制从碎片化向网格化转变;第三,科学化的治理方式要求运用大数据,通过对社会大数据进行历史性和实时性分析,对现实社会各行业实施有效监控,对网络虚拟社会实施有效监管,加强了社会风险控制,提高了政府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委员们强调,必须要强化大数据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推广,让社会各个领域、行业和阶层群体了解大数据应用的新思维和新技术,为大数据的运用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对于“借助高科技”这一想法,市政协“创新社会治理”课题组也表示赞同。构建和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善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是关键。”只有借力信息科技、数据科技的发展,才能真正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破解公共安全难题,提升维护公共安全智能化水平。委员们建言,要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善于从多源的、分散的、碎片化的大数据中找到规律,为维护公共安全提供创造性服务;要坚持以信息流引导技术流、物质流,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全过程、无缝隙监管体系,实现对各类风险自动识别、预警,预防和减少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把技防设施的建设推上新的水平。

此外,委员们还建议,要按照大数据建设规划,整合各部门现有信息化资源,统一技术标准,采取边建、边用、边完善的方式,搭建面向全市、集成贯通、运作高效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坚持同一平台框架、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安全接入、统一运行管理,建立各部门信息数据汇聚,整合通道,推动各部门平台系统内信息数据汇聚,逐步构建资源高度集中、标准规范统一、信息共享共用的数据汇聚应用中心。明确和统一数据类型标准、建立和完善数据安全交换通道、建立数据开放共享的权限分配和管理制度、规划和建立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培养社会治理型数据人才,真正实现精细、高效、科学的社会治理。”

画好生态“十三五”的五张“图”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十三五’,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环保组委员说,丹阳的“十三五”规划,应当坚持生态绿色取向,通过强化政策标准,强化生态建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绿色发展深刻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将生态环保的外在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

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环保组委员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加强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过去多年快速发展、粗放式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过大,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十三五”规划要注重画好生态红线管控图”、生态经济发展图”、生态空间布局图”、生态质量达标图”和“生态文化路线图”。

推行资源保护,画好“生态红线管控图”。要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划定红线,明确保护和开发的分界,理顺关系,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推进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做实做活丘陵山区的生态文章。推进产业转型,画好“生态经济发展图”。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交通环保组委员说,我市“十三五”应当具备大视野,要通过理性思维,科学分析、正确引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一方面做好结构调整,培植绿色产业。明确产业准入条件和门槛,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明确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目标,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另一方面做好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好产业落户的平台,提高承载能力。

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绿色低碳产业,将生态建设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
    推崇宜居宜业,画好“生态空间布局图”。在规划中,要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围绕宜居宜业目标,明确国土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开发总体格局和开发量化指标,建立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开发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功能管控制度,规范开发建设行为,杜绝为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牺牲环境的行为。与此同时,我市还要通过推动精准治污,画好“生态质量 达标图”。深入推进全过程治污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通过推广信息公开,画好“生态文化路线图”。引导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在共建共享中,推动生态文化建设。
    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作为市政协特邀常委,朱江声立足于自身所知所晓的领域,建言“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何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针对不同规模与发展程度的企业,用 来满足这些企业多元的投融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市场交易体系。”朱江声介绍说,经过资本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新三板的设立与持续扩容,注册制的即将实施,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日渐完善。
    据了解,当前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主板、二板、新三板、四板。此外,战略新兴产业板”,它的定位在主板和二板之间,兼具主板和创业板的属性,重点服务于已跨越创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有战略意义的创新型企业,与主板相比,它淡化了对企业短期的利润要求,更关注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 朱江声直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推动作用。“首先,有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过去的两年,新三板’总计1568家企业实施了近2300次的融资,累计完成融资金额966亿元。其次,有利于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资本结构影响着融资决策和公司治理结构,也决定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最优的资本结构可以使企业的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资本市场主要通过改善企业股权结构,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第三,有利于完成资金向资本的转化,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风险收益率的投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聚集起分散的、风险偏好各异的投资者,将他们的剩余资金汇集成投资性资本,以达到各类企业所需的资本量级。第四,有利于促使创业资本更好的支持企业创新,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与多阶段的创业资本相呼应,一板二板市场可以满足PE投资的诉求,包括资金的进入和资金的退出,而三板和四板则为VC资金提供了较好的进入与退出渠道。”朱江声颇有信心地表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支持下,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将得到有力缓解,企业亦将赢得更大的创新发展活力!(蒋玉 忆严 尹媛)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