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手机课堂”旨在培养好习惯

核心提示: 拿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这已成当前众多大学生每日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样的习惯被许多学生带进了课堂。

拿手机刷微博、玩微信、看新闻……这已成当前众多大学生每日的生活习惯,然而,这样的习惯被许多学生带进了课堂。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类特殊人群,即课堂“低头族”。为了让课堂“低头族”能抬起头来认真听课,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那么,手机止步课堂,能否让“低头族”重新抬起头来认真听课?事实上,要让大学生“低头族”抬起头来认真听课,推行“无手机课堂”只是一个良好开端,也是一种手段和方式,是借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自控能力,摆脱“手机控”、“低头族”陋习,养成分清场合、主次的正确使用手机好习惯,从而达到专心致志、抬起头来认真听课的目的。

但有了良好开端,并非可以从此一劳永逸,还需借助各种主客观因素、内外力作用,才能更快更好实现初衷、目的,不能指望以“无手机课堂”来毕其功于一役,比如大学生的意志力是否够强、教授们的讲课是否够精彩等,如果教授讲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那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如重做“低头族”,“无手机课堂”也将行之不远;如果学生缺乏起码的自控能力,沉迷手机游戏、微信聊天网上世界,深陷“手机依赖症”而不拔,恐怕教授讲课再精彩也无济于事。

因而,吐槽“无手机课堂”简单生硬,没有抓住关键要害,应从提高教师讲课水平上下功夫,进而提升学生抬头听课兴趣,改变“低头族”习惯,这也未免简单,有失客观和公允。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密切交流、互动合作的舞台,各自扮演好角色,深入“戏中”,才能让舞台大剧好戏不断、精彩纷呈。教师讲课不认真、授课质量不高,学生听课不专心、低头玩手机,都会让课堂变成“独角戏”,不是自演自唱、无人喝彩,乏善可陈;就是低头族、打瞌睡,死气沉沉。

与其简单吐槽、急于归谬,去评点“无手机课堂”的诸多不足,不如多点耐心、给点期待,以最善意的目光,去审视、读懂“无手机课堂”的初衷、好意。须知,学校推行“无手机课堂”,只是一种倡议,由学生自愿申请报名,而非行政强推,无视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的独立自主和通讯自由权利,其目的无非是借助“无手机课堂”的自愿、自主形式,通过“忍受”课堂上“告别”手机的45分钟,培养大学生自控能力,逐渐摆脱“手机控”的束缚和掣肘,从而养成正确使用手机和专心听课的好习惯。同时,这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和尊师重教意识。

由此看来,“无手机课堂”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作为新生事物,我们要看到、读懂其试图扭转大学生“低头族”、“手机控”陋习的苦衷和善意,从而多些鼓励、期许和有益建议,而非简单排斥否定。当然,“无手机课堂”只是一个自愿参与的载体,一种形式,更多是要唤醒并倚仗大学生内心的自觉与自律意识,我们无需对其效果有盲目的、过高的期待,但也许,这会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路上的一份人生大礼。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