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转型中引领更高水平发展

核心提示: 即将过去的“十二五”,我市交出的答卷成绩如何?即将开启的“十三五”,我市又将绘制怎么样的发展“蓝图”?拿出怎样的发展举措?作为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交替的历史节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市委十二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交出了过去的“答卷”,明晰了未来的方向和路径。

即将过去的“十二五”,我市交出的答卷成绩如何?即将开启的“十三五”,我市又将绘制怎么样的发展“蓝图”?拿出怎样的发展举措?作为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交替的历史节点上召开的重要会议,市委十二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交出了过去的“答卷”,明晰了未来的方向和路径。

“十二五”发展的“答卷”

“十二五”期间,我市从实际出发,提出“领跑镇江、争先苏南”总体要求,抓住了事关丹阳长远发展的十项重点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提升。经过几年的努力,“四城建设”和十项重点工作全面展开、推进有力,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答卷一: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累计投资是“十一五”的2.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18%。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居第20位,5年上升了6位。持续推进“三个百亿”投入,技改投资总量超400亿元。新兴产业销售占比达41%,5年提升16个百分点。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9人,省“双创计划”人才80名,世界唯一技术6项,国内顶尖技术101项。创成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答卷二:改革创新形成自身特色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始终把准时代脉搏,永续发展动力源泉,让改革红利真正释放。顺利推进区划调整,整合沿江三镇成立丹北镇。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并联审批,实施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

编制公布行政权力等3张清单,在全省率先探索推出企业“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制度。发挥中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先锋作用,土地、户籍和公共财政等改革顺利推进。

答卷三:城乡建设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抓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慢、力度不减,连续两年排出30个民生关联度高、社会关注度高的工程作为硬任务,向社会公开承诺、严格兑现。全力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力度,金鹰天地等一批重大城市综合体,姜家园等一批重点片区改造,万善公园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人民大桥、齐梁路南延、南三环大桥、沪宁高速东互通等一批重点交通工程全面完成。大运河“四改三”城区段航道整治取得关键性进展。关停转迁所有化工企业,沿江电镀整治园建成运营,基本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答卷四:民生公共事业赢得百姓点赞

五年来,新建142个文化广场,市文化馆、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阵地全部免费开放。抓住南师大中北学院外迁办学的机遇,让丹阳人拥有一所本土大学。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生校车接送工程。基本药物制度和大病保障、大病保险的全面实施,有效降低了居民就诊负担。新增3213个停车位,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持续推进“扶村帮户”行动,117个经济薄弱村、5788户低收入家庭全面脱贫。社会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新增居民医保5万人,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610元。

“十三五”发展的“蓝图”

“十三五”时期,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市将深化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稳中奋进,坚持“领跑镇江、争先苏南”,坚持“产业强市、生态领先”,通过五年的努力,把丹阳建设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苏南现代化工贸名城,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要把我市建设成为“强富美高”的苏南现代化工贸名城,必须厚植独具丹阳特色的三大优势。

其一,在产业上,全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工贸名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丹阳“5+2”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上中高端,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抢占制高点,利用好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优势做大做五大新兴产业;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壮大新产业、推广新模式、培育新业态,走出一条差别化、个性化的“产业强市”之路。

其二,在转型上,全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主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趋势,完善“经济、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机制;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土地、金融政策有机衔接,推动诸多“第一”、“唯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把丹阳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朝气和效率的创新城市。

其三,在生态上,全力建设宜居宜业的江南水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理念,通过恢复练湖、改造主要河流,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独特风韵;不断提升富饶和谐幸福的发展指数,更好地实现城市与乡村相得益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丹阳建设成为一座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的江南水乡。

明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关键词1:行稳走强

经济新常态下,保持平稳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支撑。明年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推进项目落地,立足产业特色,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匹配,提升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抓紧谋划推进一批质态优、前景好的项目,形成集聚效应。帮助企业调度各类资源,引导企业降本增效,增强企业投资信心,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开展直接融资。

加快实施精准招商,吸引港台现代物流、精密仪器、旅游等产业投融资,组织好台湾精密制造招商和香港金融服务业招商,积极引进融资租赁和商业保理机构;加强与日韩在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合作,组织好日本高端汽配专题招商;加强与欧美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组织好欧洲新材料专业招商。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

继续加大风险防控工作力度,对困难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帮扶方案,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信心,举办授信总额联合管理集中签约等形式多样的银企对接洽谈活动,扩大金融机构对丹阳的信贷支持。继续加大降逾清息力度,严厉制裁不诚信企业和个人,从严从速打击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

关键词2:创新转型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丹阳“5+2”行动计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继续以“三个百亿”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确保技改投入增长20%以上,建立一批示范性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调优扶强为着力点,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壮大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农机装备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五大产业,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配套、以产业链为纽带,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制造业基地。

瞄准业态新型化,加快“互联网+”产业发展,扶持眼镜、家纺、木业等家用消费品电子商务发展,尤其是加快跨境电商发展,启动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为加快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围绕农业迈向现代化,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年内新增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5家。

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完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明年力争入库培育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认定10家。年内新增领军人才团队25个。发挥开发区科创园和高新区科技小镇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市“6+1”产业园区孵化器建设和“众创空间”打造。

关键词3:改革突破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不动产登记职责机构整合,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全面推行“多评合一”、并联审批工作,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加快并联审批平台的搭建,通过简政放权、清除不必要的收费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城区医疗资源,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推进卫生信息大平台建设,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初步构建分级诊疗新模式。改革医药采供模式,加快医药分开,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药物制度,确保基层用药。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抢抓国家产业扶持、转型升级、新能源补贴等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军民融合发展等各类补助资金和省级投资基金。制订财政存量资金盘活方案,用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以及亟需资金支持的重大领域和项目。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同城待遇。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年内基本完成工作任务。

关键词4:协调提升

坚持城市品质化、乡村特色化、生态优质化的理念,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品质城市”。紧扣重点片区,继续推进吾悦广场二期、华地二期、金鹰天地南区和眼镜城三期等工程,加快启动练湖片区生态修复工程相关配套建设等;围绕“对内畅通、对外联通”的目标,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动智慧城市向更高层次迈进。

“美丽乡村”。加快各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和美丽村庄建设,年内完成1个省级“美丽乡村”、3个镇江市“美丽宜居村庄”创建任务。

“生态文明”。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建立不达标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确保完成太湖流域断面达标任务;督促热电企业进行排放设备改造,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能源结构优化、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使城市更宜居。

关键词5:共建共享

坚持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为核心,努力解决好群众最急最盼的民生问题,确保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教育建设成果;加快修缮一批文保单位;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落实各类增收政策,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巩固提升第二轮“扶村帮户”成果。

着力打牢社会保障基础。加强对全市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统筹谋划;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探索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以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为目标,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确保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

(尹媛忆严)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