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丁秘书

核心提示: 丁秘书是我当年作为知青下乡插队时所在访仙公社的党委秘书。尽管那还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但他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却始终在我脑海萦回不止,挥之不去。

丁秘书是我当年作为知青下乡插队时所在访仙公社的党委秘书。尽管那还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但他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却始终在我脑海萦回不止,挥之不去。

我与丁秘书的相识缘于通讯报道。丁秘书当时分管公社的通讯报道工作,公社、大队两级的通讯员队伍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我那时受大队党支部指派担任大队通讯员,就这样与丁秘书有了接触,以后又有了更多的交往。我们这些通讯员,被称为土记者,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工作热情很高,但大多缺乏业务知识,对新闻报道所知甚少,写出来的东西还很稚嫩。丁秘书为了提高我们的报道水平,费尽了心血。他除了定期给我们开会上课,评稿改稿,更多的是让我们多动脑,多动笔,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我们,培养我们。为了让我们了解上面的政策、精神,在丁秘书建议下,公社党委专门作出了一个规定:凡是公社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各大队通讯员都必须参加。为了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丁秘书还与各大队协商,让大队通讯员轮流到公社通讯组脱产半年,专职从事通讯报道,但脱产期间不拿工资拿工分,工分由所在大队解决。我还被他安排到公社水利指挥部宣传组编写水利战报,抽调到公社写作班子采写上报县里的先进典型。在丁秘书的指导培养下,公社的通讯报道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多次受到县里的表扬。我写的多篇稿件也先后被公社、县广播站采用播发,丁秘书知道后每次都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稿件的不足,给我们指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丁秘书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在公社通讯组工作期间,经常跟着丁秘书到下面大队、生产队去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从中发现报道线索,发掘新闻素材。记得有一次我们获悉一个报道线索,觉得很有价值,准备据此写出广播稿,但丁秘书认为素材还不充分,还需深入采访,补充一些细节。那天正下着大雨,我说天气不好,时间又紧,是否先根据现有材料写成稿子播出,丁秘书却态度坚决地说:不行,我们还是得下去。”他果断地穿起雨衣、雨鞋,带着我们冒着狂风大雨赶往十几里路远的一个大队,通过开座谈会和个别采访,详细了解、核实有关情况,结果又获得了许多新的材料,大大充实了原有的内容,最终写成了一篇既有时效性又有具体事例和细节的新闻报道,播发后受到有关方面的一致好评。这次在丁秘书直接领导下的采访使我懂得了,土记者也要肯吃苦,只有深入第一线,真正接地气,才能掌握真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有分量、有说服力的好新闻。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对丁秘书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是公社有名的笔杆子,公社党委书记在三级干部大会上的报告以及公社的文件都是他起草的,以公社通讯组发表、广播的许多新闻报道都是他主笔的。我在公社通讯组工作期间,常从他的办公室走过。那是一间单独的房间,既是丁秘书的办公室,又是他的卧室,经常看到时间很晚了他的房间还亮着灯光,他还在伏案看文件、写东西。丁秘书忘我工作、敬业尽职的形象,使我对他又增加了一分敬意。后来我才知道,丁秘书的家在外地,他平时都住在我们公社,节假日才回家团聚。

丁秘书名叫丁锁洪,中等个子,圆圆的脸,结实而稍胖的身材,面色黑里透红,显得非常干练有精神。流年似水,不知不觉我和丁秘书分别已有40多年了,期间因诸事纷繁也没有再和他联系,内心深感愧疚,不知他今在哪,可安好?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