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丹阳话

核心提示: 我曾对班里的学生做过一个关于方言的“实验”:我用丹阳话说了一则新闻,借此来观察他们的反应。

我曾对班里的学生做过一个关于方言的“实验”:我用丹阳话说了一则新闻,借此来观察他们的反应。

绝大多数人听不懂,而其余的人则认为我在开玩笑。我选择的不是一个让人发笑的新闻,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让我对方言产生了一丝担忧。

几天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公布,让我颇感意外的是竟有一部是沪语小说获奖。上海作家金宇澄的作品《繁花》中有着大量的上海方言,丹阳和上海都属于吴语区,这让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出现在了我的脑子里,如果写出一部同样出色的丹阳话小说是否也能得到文学界的认可。

转回校园,我的丹阳语“实验”明显是失败了。设想,假如一位广州的老师在办公室里用粤语和学生交谈,那会是十分非常合情合理的,因为在南方还有很多人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1986和1992年国家先后强化了政府行为,扩大了普及普通话的范围,方言被视为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被禁止在校园中传播,而父母则为了孩子的语文成绩阻止老人用方言和孩子交谈……我突然又想到了“实验”中那几位自始至终在笑的学生。他们是听得懂丹阳话的,可是对于他们而言那只是滑稽的玩笑,甚至是一种丢人的语言。

难道方言就真的那么难听吗?有一次妻子见我在看书,就问:“你能看出什么米啊稻啊出来?”妻子是丹阳市里庄镇人,仔细想想她说的“米啊稻啊”,我猜到了含义。

里庄过去是个农业镇,妻子家过去也是农民,对于农民来说,米和稻是最重要的收获,所以妻子是在问:“看书有什么收获?”这样的方言词汇是不是比普通话来得更加有趣呢?吴语区包含的范围很广,上海、苏州、常州话的发音都有相似之处。

在吴语中很多的词比较有地方特色,甚至有一些已经流传千年。比如“暇宜”一词,普通话是“舒服”或“惬意”的意思,而“暇宜”拆开理解是“闲暇和适宜”,这种解释甚至比普通话更贴切。再比如说丹阳话中的“来开”,造句可以是“你想找他帮忙,你和他有没有什么‘来开’?”普通话中的“来去”是指往来不断的意思。但是丹阳话的意思是“你们有没有什么礼尚往来?”甚至是一个带有利益交换含义的贬义词,但却又是比较的隐晦,表现出了华夏传统文化中含蓄的一面。

过去我们普及普通话,那是因为大家都在说丹阳话。几十年时间过去了,能讲丹阳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就像大草原上人们猎杀草原狼,黄羊渐渐失去了天敌,他们就成了草原生态的破坏者,人们又开始后悔捕杀狼群了。丹阳话不是独立的个体,它涉及到很多民间艺术的传承,比如丹剧和啷当调,它们都依附于丹阳语的发展,如果再也没有人会说丹阳话,那么这些丹阳独有的艺术将只会被记录在子孙后代的历史课本上,这是每一个丹阳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方言小说能够获奖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文学本身,它在告诫着世人每一种方言都有存在的价值。丹阳话并不是一种粗鄙难听的土语,它是吴语和淮语在大地上孕育出的繁花,是每个丹阳人都应传承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张钰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