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玫瑰,撕裂的刺痛与凄美

核心提示: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0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是广为人们引用和评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一段话。

《红玫瑰与白玫瑰》经典语录

活人的太阳照不到死者的身上。

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

她的话使他下泪,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

他向客室里走,心里继续砰砰跳,有一种奇异的命里注定的感觉。

自由的人到处磕头拜礼求人收留他的自由。

电影已经开映多时,穿堂里空荡荡的,冷落了下来,便成了宫怨的场面,遥遥听见别殿的箫鼓。

隔着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欲动的人海,仿佛有一只船在天涯叫着,凄清的一两声。

许多叽叽喳喳的肉的喜悦突然静了下来,只剩下一种苍凉的安宁,几乎没有感情的一种满足。

一个人,如果没空,那是因为他不想有空,一个人,如果走不开,那是因为不想走开,一个人,对你借口太多,那是因为不想在乎。

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红玫瑰与白玫瑰》发表于1944年,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娇蕊,不妨看作是作品中的红玫瑰。她是新加坡的华侨,有留学英国的经历,可算西方文明熏染下的新女性,思想解放,热烈奔放,敢爱敢为。她为了和振保在一起,不顾一切,毅然提出和丈夫离婚,然而所托非人,由于振保的退怯,终于为爱所伤。经历伤痛后,娇蕊不得不回归传统,嫁了人做了母亲,并安于世俗。多年后,当娇蕊与振保在电车中相遇时,其一番人生感悟耐人寻味:年纪轻,长得好看的时候,大约无论到社会上去做什么事,碰到的总是男人。可是到后来,除了男人之外总还有别的……总还有别的……”相对于娇蕊,烟鹂便是作品中的白玫瑰。她虽然也大学毕业,可算知识女性,但由于家境中落和性格温顺,在振保眼里便是符合传统的妻子。可结婚以后,振保对烟鹂越来越没兴趣,在外面公开玩女人,夫妻生活沉闷而压抑。

烟鹂从肉体到情感、从地位到人格都被轻视,在长期的冷暴力中,她逾越了传统道德对妇道的束缚,出轨了。烟鹂欲守传统而不得,走向了振保心目中的反面。

振保,是作品中的男主人公。

他出生寒微,但留学英伦得了学位,回国后有了体面的工作,热热闹闹地周旋于都市的世俗生活之中。在处理与女人的关系上,读者可以看出振保“为人”的矛盾和复杂:在巴黎的一个夜晚,心血来潮,荒唐嫖妓;在爱丁堡与玫瑰姑娘热恋时,面对玫瑰的热烈如火,他控制得好好的,心如止水,是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在寄居朋友家时,不多久便与朋友的妻子“心心相印”,同床共寝,朋友之妻离婚要嫁他时,他又避之唯恐不及;在婚后,不满足于妻子身体的瘦薄和性情的内敛,竟然堂而皇之地寻花问柳……如此这般不堪,他仍然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里的有一定身份的体面的“振保”。

从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身上,我们读出了人生和人性的“撕裂”。

娇蕊,追求自由而不为现实所容,由“热烈的情妇”而回归家庭;烟鹂,恪守传统而不被丈夫尊重,由“圣洁的妻子”而兑变为出轨者;振保,讲道德,要做人,可一方面坐怀不乱,另一方面又寻花问柳,还维持着道貌岸然的架势。

三个人,在现实生活的挤压中都失去了“初心”,被扭曲得面目全非,被撕扯得表里不一。

人物的“撕裂”感,在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无论是女性(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半生缘》中的顾曼桢、《色·戒》中的王佳芝),还是男性(如《鸿鸾禧》的娄先生、倾城之恋》的范柳原、沉香屑:第一炉香》的乔琪)。这种“撕裂”,给文学品评以窥见深处的张力。

人物的“撕裂”,毫无疑问源自于时代。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租界、洋场、霓虹灯、时髦女郎、宅院、弄堂、黄包车、守旧先生......一方面躁动着“现代”,一方面固守着“传统”,而挣扎于“现代”与“传统”中的红男绿女自然也就被“撕裂”。

人物的“撕裂”,毋庸讳言也源自于人性自身的复杂。某服装广告词说“男人不只有一面”,其实,女人也“不只有一面”,客观说只要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可能都“不只有一面”。正因为人自身的“多面”,才使得富有洞察力和表现力的作家能够在作品中呈现人性的“撕裂”,而张爱玲正是这样犀利且有才情的作家。

自然,不得不说张爱玲的犀利和才情源自于她的家世、处境和经历。1920年9月,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

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父亲是旧社会的纨绔子弟,母亲却是崇尚西方文明的新女性。童年、少年的不幸以及父母不同的思想观念丰富了张爱玲的内心世界。1939年,她赴香港大学就读,香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又给了张爱玲后来的创作以无限的情调。1942年,张爱玲回到上海,以在《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为起点,开始了她职业作家的生涯。1943年和1944年,是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年份,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

解放后,张爱玲仍有不少作品问世,但让人称道的不多。由于张爱玲与汉奸胡兰成的一段婚姻以及其部分作品的政治倾向性,改革开放之前国内文学史对张爱玲常常避而不谈,但这并不能影响读者对其作品的阅读和评论。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