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吨炒饭只为炒给吉尼斯看?

核心提示: 10月26日,江苏扬州三天前创造的4吨“最大份炒饭”吉尼斯世界纪录因为浪费被取消。“扬州炒饭事件”带给海外游子的不是乡情,而是尴尬。

2

“撒把葱花加个蛋,不在扬州的炒饭……找到回家的感觉。”香港词人黄伟文在这首名为《唐人街》的流行歌曲中,通过扬州炒饭这个意象,勾勒出海外游子的丝丝乡情。然而最近发生的“扬州炒饭事件”带给海外游子的不是乡情,而是尴尬。10月26日,江苏扬州三天前创造的4吨“最大份炒饭”吉尼斯世界纪录因为浪费被取消。

这份“炒饭”原本应在破纪录后,被分送到有关企业和学校给职工和学生食用,但却被发现大量成品被装进垃圾车运走,因而引发民众强烈谴责。官方核查后称,有部分成品是因存放时间超过4小时,不适宜食用,而被送至养殖场处理,总重量约150公斤。

一粥一饭,半丝半缕。就算是今年全球粮价猛跌,如此喂了猪的“炒饭”,恐怕也要让粮农愤而心寒。网友曝光的视频显示,“破纪录之后”,现场一个巨大的瓷碗里,有工人站在炒饭上,也有工人站在碗的边沿,用铁铲将炒饭装进垃圾车车厢……究竟有多少炒饭入了肚,又究竟有多少炒饭喂了猪,恐怕也只有主办方自己最清楚了。这4吨扬州炒饭,除了满足猎奇的眼睛,只怕也就是炒给吉尼斯看看。有个细节是耐人寻味的:据说,因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过程比较繁琐,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加上这份炒饭在室外炒制,装盘,很容易受到污染。“为了人的健康,决定不给人吃了。”可见炒饭的命运,原来是早就被导演们设计好了的:一是制作过程早就悖逆了食品安全卫生的底线,是明知道要浪费要牺牲的;二是炒完了饭也不着急装盘,宁可馊了坏了,也要等完认证的全流程。

从成功破吉尼斯纪录,到纪录被取消,短短三天反映的却是某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病:一种急功近利心态已让吉尼斯纪录变了味。一哄而上,将吉尼斯当成“头条直通车”,反映了整个社会浮躁的心态,以及某些地方政府错位的政绩观。一个娱乐型的吉尼斯纪录,为何还是令少数地方趋之若鹜?最多、最大、最小、最离奇、最不靠谱……人海与钱海,轻易就吹起一个个纪录的泡沫。这背后,无非三重肇因:一是丧失理性的发展焦虑。没有资源优势,没有政策优势,地方部门又懒得想办法谋发展,最省事的就是申报纪录刷刷存在感。二是传统贪大求洋的形式主义心态。你有大厦我有高楼,你有黄金我有玉帛,在缺乏创新意识的公共治理之下,最轻佻的政绩就是“数字纪录”。此外,哗众取宠,无底线地吸引眼球。把廉价的“世界之最”当作地域营销或者城市营销的捷径。

近年来,中国各地“世界最大、最高、最长、最多”的事物不断涌现,“最高蛋糕”、“最大南瓜饼”、“最多人齐包水饺”……各种千奇百怪的创意让人大开眼界,但这些“最”字头的产品最终的下场多数与此次扬州炒饭一样,这种行为本身对社会毫无助益,也违背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不得浪费”的规定。多少年前,就有网友调侃:中国人要创造世界纪录实在太容易了,比如全中国人在同一时间用餐、如厕、睡觉……吉尼斯估计都要忙疯了。4吨只为炒给吉尼斯看的炒饭,算什么纪录呢?眼下哪个城市不能炒出40吨、400吨呢?若举国之力,数字可能更吓人。问题是,喂猪的炒饭(哪怕是部分喂了猪的炒饭),还能称之为“饭”吗?官方也好,协会也罢,对这样的活动,有没有起码的警惕性,恐怕也是一次能力与初心的检视。

申请吉尼斯纪录本无可厚非,但申请背后的逻辑却值得考量。“扬州炒饭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恰是为了申请而申请,为了博眼球而申请。似乎只有跟吉尼斯纪录沾边了,活动才有更多意义。

“扬州炒饭事件”的“东窗事发”可谓敲响了及时的警钟。那种一哄而上的“申吉热”已成了一种浮躁的社会病,必须下猛药治疗。而对某些政府官员而言,收回伸得过长的政府之手才是正道,就好比把勺子交给厨子,才能炒出原汁原味的扬州炒饭一样。

■主持人:静子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