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科技引领农民拓宽致富路——探访我市部分农机科技示范户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市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现代农机装备的发展。

现代农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农业生产手段的机械化。近年来,我市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现代农机装备的发展。自2008年始,结合农机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我市主推水稻生产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粮食烘干机械化等一系列技术,各类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运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插上了腾飞的两翼。近日,记者探访了部分农机科技示范户,感受到农机科技入户工程在助农增产增收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粮食烘干:打通粮食生产“最后一公里”
陵口镇漕塘村粮食烘干大户葛云峰,原本是从事大米加工的经纪人,从2014年开始,他依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投资购买了12台粮食烘干设备,建成了我市最大的粮食烘干中心。仅去年一年,葛云峰就为周边大户烘干水稻5000多吨。今年,成为农机科技入户工程粮食烘干示范户的他,又新添了10多台烘干设备。
  葛云峰告诉记者,12台烘干机一天的烘干量为180吨,相当于300亩水稻的产量。通过粮食烘干服务,不仅有效化解了种田大户的晾晒难题和“稻麦双晚”问题,还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同时,通过粮食烘干技术也使他走上了致富之路,正可谓一举多得,效益多赢。
  在葛云峰的影响和带动下,当地周边的一些种粮大户也纷纷投资建设烘干设备。同在漕塘村承包1500多亩土地的陈国法,今年也添置了10台粮食烘干设备。紧接着,毗邻的云阳街道双合村农民蔡建平也购置了2台烘干设备,形成了粮食烘干服务的区域集中圈。
  “目前,我市的粮食烘干设备发展态势良好,整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市农机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自2013年推广粮食烘干技术以来,我市通过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和举办粮食烘干技术培训班等形式,推动了粮食烘干机械设备发展,着力打通了粮食生产的“最后一公里”。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发展粮食烘干机械201台(套),今年以来,烘干机械数量增长态势喜人,预计到年底,全市粮食烘干设备还将新增100台(套)以上。

  秸秆还田:大马力机械开拓出“增收之路”
除了粮食烘干技术之外,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延陵镇大吕村农民鞠金元是农机科技入户秸秆还田技术的示范户。据鞠金元介绍,自2001年从事机耕服务以来,他最初只靠一台拖拉机起步经营,之后通过对机械的逐步更新换代,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6台大马力东方红大型拖拉机规模,其它各类机具配套齐全的农机专业大户。
  “现代农机装备的发展,促进了我们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鞠金元告诉记者,在农机科技入户工作中,他通过建立秸秆还田技术应用直接到田、农机技术直接到机手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使得大马力机械开拓出“增收之路”。“这几年,我从事秸秆还田的机械化作业量是全镇最多的,每年夏秋两季的秸秆还田面积有五六千亩。”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仅农机服务的收益就有10多万元。
  除了秸秆还田作业外,他还购买了3台粮食烘干设备和1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现在,鞠金元的种粮面积已达700多亩,在和女婿共同经营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引进新技术,做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使机械更加便捷地服务于粮食的生产作业。

  全程机械化:家庭农场创造经济增长“新马车”
珥陵镇珥城村的韦云龙、韦飞父子俩组建的“飞云家庭农场”,在我市小有名气。作为农机科技入户示范户的韦云龙说,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让现代科技在家庭农场发挥着巨大效用。
  今年,飞云家庭农场”在原有3台烘干机的基础上,不仅添置了烘干设备,还引进了育秧流水播种机等新型机械,使得农场经济成为现代科技兴农的创新点,拉动增长的“新马车”。“通过农机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我们家庭农场大中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各类大型农机装备应有尽有,实现了从粮食生产的耕、种、收、病虫害防治到粮食干燥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我们也从中得到了实惠,提高了收入水平。”韦云龙这样告诉记者。
  事实上,农机科技入户的实惠远不止这些,机械化的普及运用使得粮食稳产增产,同时农机服务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带动了广大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运用,推进了我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虽然我市的农机科技入户工作推进顺利,效果显著,但也存在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年龄老化,懂农机技术的年轻人不多,年龄断层严重,结构失衡等不足之处。下一步,我市将加强乡村农机技术人员的培养和锻造,为农机科技工作的普及做好技术支持,进一步开掘农机和科技建设的新潜力。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