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痛”

  自小爱读书,读到年过花甲,获益颇丰,感触良多,其中不仅有“妙处难与君说”的快意,也有“灵魂深处闹革命”的痛感———这种读书体验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和情感的丰富而与时俱进,不断升华。在此,慢言“乐”,单说“痛”。
  三十多年前,我还年轻。
  当十年浩劫告终,改革开放甫始之时,读到控诉和批判文革的“伤痕文学”,内心就感到阵阵作痛。回想起那个动乱疯狂的年代,回味自己也亲历的那场灾难,就像揭开伤疤,咀嚼痛苦,痛不堪言。而当读到巴金老人呕心沥血八年为“最大多数人的痛苦和我自己的痛苦”写下的150篇《随想录》时,更是思潮翻腾,心灵被撼,深深地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这场剧痛,反思自己当时的作为,痛感早年的无知和被愚弄。同时,我还反复虔诚地拜读了傅雷先生的家书及传记,这位被“文化大革命”革去生命的正直忠诚的文人学者的命运及全家遭遇,令人痛惜不已,痛心疾首!阅读巴金和傅雷,就像聆听两位充满大爱的“痛苦的灵魂”的血泪倾诉,那责己的痛切,诲人的疼爱,虽读来生痛,却震撼我心。痛读之后,更感悟到真善美的芬芳快意,获得了圣洁的精神洗礼。
  上世纪末,在我进入天命之年时,一部直述痛史的力作又进入我的眼帘,那就是老作家韦君宜的《思痛录》。阅读作者对自己参加革命后历经的种种政治运动的追忆文字,我见识了一位思想者大彻大悟的自我解剖,又一个痛苦的灵魂在痛定思痛,痛思前非,令人感动感慨。从那鞭辟入里的灵魂拷问般的娓娓叙述中,我感悟了作者的善意和良知,也引发了自己的爱憎和思考。同时期,与此相映相衬的另两本书,季羡林《牛棚杂忆》和朱正《1957年的夏季》亦让我读来生痛而越读越痛。
  读这些“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就像抚摸历史的伤痕,听到祖国母亲的痛苦呻吟。联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和父辈家庭的命运,两鬓灰白的我内心更是颤痛。忍不住扼腕长叹:那千番折腾,万般荒谬的“革命”,拖累了我们多难的祖国母亲,伤害了多少忠良赤子,痛!痛定思痛,时时回味和体验这难以抹去的痛,让那段痛史和过来人的痛思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读书之痛,是精神的磨砺,思想的修炼,灵魂的反省,它不仅使我感受到世上疮痍,人间涂炭,也体会到世事沧桑,人间正道,更因此领悟了“人的觉醒”而痛并快乐着。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