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秧推广,还需破解“三大制约因素”(图)


       

    
    图为全市水稻栽插现场会上,高速插秧机作业现场。(萧也平摄) 
     当前,正值水稻栽插的关键时节。记者在乡村田野上看到,机械化插秧已成为如今水稻种植的主要方式,平整后的水田里,一台台高速插秧机来回穿梭,留下一排排嫩绿的稻秧。然而,在机插秧快速推进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去年或前两年已实行机插秧的农户,今夏又重新改种起直播稻。这是为何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户反映的机插秧一条龙服务费用上涨过快、少数机手机插秧质量不高和他们对优质米需求较高的现状,已成为影响机插秧面积巩固和提高的主要因素。

  服务费上涨过快、栽插密度不足、农户对优质米需求较高
  “我们原来一直搞直播稻,但水稻直播杂草多、病虫害重,后期容易倒伏,而且产量还不稳,这两年改种机插秧后,不仅产量高,而且一条龙服务不用烦心,自己也能乐得当个‘甩手掌柜’呢!”记者在陵口、云阳街道等地采访时,提起机插秧技术,不少农民在对这一轻型栽培技术赞叹之际,也对机插秧一条龙服务费用上涨过快而抱怨不已:前几年每亩230~250元,今年已经涨到300~320元。”除了服务费用走高外,一些放弃机插秧、改种直播稻的农户,是为了追求“米质优,吃口好。”珥陵镇护国村葛庄组农妇马月妹告诉记者,村里的大部分农田大多承包给种田大户了,现在一家一户主要是口粮田,生活条件好了,大家追求的是稻米口感好、品质优,而为我们机插秧服务的是其他村里购买了插秧机的种田大户,他们追求的是稻米产量高,机插秧的水稻品种也普遍是他们自己种植的高产品种。”她说,因为去年统一机插的水稻碾米后不好吃,所以今年组里有五六户人家改种了直播稻,他们自己备种,选择的是水稻5055等一些优质稻米品种。
  机插秧栽插密度不足也是制约这一技术推广的一大原因。一些农民向记者反映:一些机手在机插作业时一味赶速度、抢生意,不顾机插秧质量,导致机插后的稻秧穴数不足,少苗、漏苗现象时有发生。在我市承包100多亩地的一位张姓安徽种粮大户告诉记者,去年他的水稻全部推广了机插秧,结果雇请的插秧机手在机插作业时“偷工减料”,最后有30多亩水稻田间密度不够,他为此花了3000多元钱,请了10多个帮工连续三天进行补栽秧苗,才得以保证稻秧穴数。

  机插秧服务难定指导价,农户应认识到直播稻“隐性成本”
  采访中,一些农户询问,机插秧一条龙服务为何不设定本市区域内的指导价呢?对此,市农委农机部门有关人士认为,当下农业用工工价已普遍上涨,而且用工难、用工贵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机的油料价格也居高不下,加上本地区域间以及农机服务组织雇请的机手、帮工的工价也不同,所以这一指导价很难确定,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据了解,为了帮助农户降低机插秧成本,我市一些镇不断优化为农服务。皇塘作为镇江及我市整镇推进机插秧的镇,多年来积极宣传推广机插秧的意义。“机插秧风险小、病虫草害轻、产量高的优势特性,已被广大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所接受。”该镇农服中心农机管理员史志文告诉记者,为稳定机插秧价格,这几年皇塘镇一直对机手进行补贴,不仅每斤水稻种子补1.8元,还对机插秧秧田予以每亩1000元的补贴。他说,如果有机手提供种子、育秧和机插服务,现在每亩收费180元,如果是育秧、耕田、水田平整、机插等全程一条龙服务,每亩280~300元,农户可自由选择。全镇今年机插秧面积将达3万余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5%以上。珥陵镇为促进机插秧技术推广,今年镇农服中心召集机插秧服务组织,明确提出今年全镇实行机插秧一条龙服务费用每亩不得超过300元。
  史志文认为,巩固和提高机插秧面积,关键是要引导农户算好一本账。“直播稻用种量多,每亩种子要40~50元,而后还要用小型拖拉机免耕作业,每亩要60~80元。由于直播稻草害较重,杂稻较多,除草成本也大幅增加,去年有些镇种直播稻的单个农户,人工除草最高达到亩均8次,如果让农户按照每个工80元计入成本,仅每亩除草费用就要多支出600多元,而机插秧弥补了直播稻的弊端,每亩至少增产150斤左右。通过算账对比,就能让农民看到直播稻的‘隐性成本’,从而认识到机插秧确实是一条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史志文说。

  还需加强引导和培训,提高机手机插质量
  机插秧推广事关粮食安全,市农机部门负责人表示,机插秧是未来粮食机械化生产的方向,随着农村土地逐步向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集中,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是个必然趋势。随着这些年机插秧技术的大力推广,目前,全市53万余亩水稻中,直播稻种植面积还有八九万亩,这些直播种植户主要是分散的农户和一些小规模的外来承包户。前者是为了满足米质优的需求,后者追求的是短期投入,粗放式经营,还需加强引导。他建议农户在签订和落实机插秧一条龙服务合同时,事先约定种植的水稻品种,也可通过村组干部的协调,采取单独育秧的方式加以解决。
  “栽插密度不足已成为部分机插水稻产量不高的主要因素。”市粮作站有关人士提出,水稻栽插质量对秧苗活棵、返青快慢、分蘖早迟、产量高低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插秧机手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合理提高栽插密度。机插秧行距9寸,株距要调到最小档位3.5寸,同时调节秧切块大小,确保每穴3~4苗。每亩要栽足1.6~1.8万穴,基本苗5~7万,通过提高机插作业水平,为我市秋熟丰产丰收打牢基础。
  (朱辉明 蒋须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